[发明专利]一种竹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67400.9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5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东;朱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市缔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3/02;C08L51/06;C08L5/00;C08L61/06;C08L23/06;C08K3/22;C08K5/098;C08K3/08;C08K3/04;C08K13/02;C08K3/34;C08K3/30;C08K5/09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解敬文;施艳荣 |
地址: | 35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竹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为毛竹的包覆工艺,通过将在毛竹表面包覆多层功能性的包覆层,从而提高毛竹制品的耐水,耐菌,阻燃和耐老化的性能,本发明的包覆型的竹塑复合材料,各层包覆层与毛竹材料之间结合力强,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阻燃性能和耐老化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竹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竹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竹林面积、竹子种类以及经济利用水平均居世界首位。竹类植物以其生长快、培育周期短、便于栽培与管理的特点,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竹子主要用于制作传统的手工业品,如篮子、椅子、地板等,附加价值以及利用率均很低,尚有极大的开发和应用潜力。竹塑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结构的材料,降低塑料的使用量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竹塑复合材料的开发依然面临着很多的技术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竹材料与塑料之间的兼容性问题。竹表面是强极性的,亲水性较强,而塑料是非极性的,疏水性较强,从而导致竹材料和塑料之间的兼容性差,界面粘结力小。且目前竹塑材料韧性不足、耐水性能、耐火性能和耐老化不佳。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强度耐水型耐腐蚀耐火耐老化竹塑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竹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为毛竹的包覆工艺,通过将在毛竹表面包覆多层功能性的包覆层,从而提高毛竹制品的耐水,耐菌,阻燃和耐老化的性能,本发明的包覆型的竹塑复合材料,各层包覆层与毛竹材料之间结合力强,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阻燃性能和耐老化性能。
具体的方案如下:
一种竹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1)将氢氧化钠溶液喷涂在毛竹表面;
2)按质量份数计,将2-4质量份四异丙基二(二辛基亚磷酸酰氧基)钛酸酯,15-18质量份氧化锌,2-5质量份的硅酸钠,3-5质量份的正硅酸乙酯,3-5质量份邻苯二甲酸二辛脂分散于100质量份水中,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10-11,得到悬浊液;
3)将步骤2的悬浊液喷涂在步骤1的毛竹表面,然后向毛竹表面喷涂稀盐酸;
4)按质量份数计,称取3-5质量份硬脂酸钙,4-6质量份淀粉,70-80质量份聚氯乙烯,2-6质量份纳米氧化锌依次加入至塑料注塑机中,将注塑机的温度加热至180-200℃,将各组分充分熔化后,经过注塑机包覆在步骤3中的毛竹表面;
5)按质量份数计,称取2-4质量份阿拉伯胶、1-2质量份铜粉,1.5-3质量份石墨颗粒、40-50质量份PVC塑料、10-15质量份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依次加入至塑料注塑机中,将注塑机的温度加热至180-200℃,将各组分充分熔化后,经过注塑机包覆在步骤4中的毛竹表面;
6)按质量份数计,称取15-20质量份酚醛树脂,12-15质量份聚乙烯,8-10质量份海泡石,5-8质量份碳酸氢钙,12-15质量份硫酸镁,1-3质量份氢氧化铝,1-2质量份硬脂酸,依次加入至塑料注塑机中,将注塑机的温度加热至180-200℃,将各组分充分熔化后,经过注塑机包覆在步骤5中的毛竹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15-20质量%,所述稀盐酸的浓度为3-6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按质量份数计,将3质量份四异丙基二(二辛基亚磷酸酰氧基)钛酸酯,16质量份氧化锌,3质量份的硅酸钠,4正硅酸乙酯,4质量份邻苯二甲酸二辛脂分散于100质量份水中。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称取4质量份硬脂酸钙,5质量份淀粉,75质量份聚氯乙烯,4质量份纳米氧化锌依次加入至塑料注塑机中。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称取3质量份阿拉伯胶、1.5质量份铜粉,2质量份石墨颗粒、45质量份PVC塑料、12质量份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依次加入至塑料注塑机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市缔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德市缔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74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