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暗挖台车上的打超前导管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67876.2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0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贾体锋;赵兴寅;杜祥虎;梁凤远;马建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5/00 | 分类号: | E21B15/00;E21D9/00;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申纪文 |
地址: | 22100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暗挖台 车上 超前 导管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暗挖台车上的打超前导管装置,包括梁体、凿岩机、钻进油缸、动滑轮组、夹紧装置、超前导管、底座和推进油缸,凿岩机坐设于梁体上,并与梁体滑动式连接。超前导管与凿岩机固定连接,通过凿岩机带动旋转。凿岩机通过设置于梁体内的钻进油缸在动滑轮组的带动下前进和后退。推进油缸与底座配合,适合于打长度更长的超前导管。上述结构使打超前导管更为方便,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用的暗挖台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暗挖台车上的打超前导管装置。
背景技术
在暗挖法隧道施工中,需要有注浆超前导管支护施工工艺。超前导管支护需要将超前导管按一定的角度和打入深度打入土层。然而在初支护过程中,注浆超前导管的打入要求较为严格,超前导管打入深度、在断面上的分布情况以及超前导管与断面的夹角直接影响大断面初支护的质量,如果打入超前导管质量不好,直接导致支护效果不佳,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容易塌方,易造成人员伤亡及设备损坏,直接影响施工质量。
目前暗挖法隧道施工受空间限制多为人力施工,一般需人工手持打孔设备进行打孔,然后将超前导管插入孔中。先在隧道断面上测量并标记需打入超前导管的位置,然后人工手持打孔设备将超前导管一个个打入。
通过人力施工工作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打入深度较浅,难以达到施工需求;而且当施工地质为砂卵石等地层时,极易遇到较大鹅卵石,导致超前导管无法继续打入甚至将超前导管折弯,从而需另选位置重新打入超前导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暗挖台车上的打超前导管装置,它可以代替人工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暗挖台车上的打超前导管装置,包括梁体、凿岩机、钻进油缸、动滑轮组、夹紧装置和超前导管,所述凿岩机坐设于所述梁体上,并与所述梁体滑动式连接;所述超前导管与所述凿岩机固定连接,通过凿岩机带动旋转;所述凿岩机通过设置于梁体内的所述钻进油缸在所述动滑轮组的带动下前进和后退;其中
所述梁体上部外侧设有第一滑道,所述凿岩机下部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一滑道配合滑动;
所述钻进油缸包括缸体和缸杆,所述缸杆固定在梁体后端,所述缸体相对于缸杆前后运动;
所述动滑轮组包括前端动滑轮机构和前进钢丝绳、后端动滑轮机构和后退钢丝绳,所述前端动滑轮机构位于所述梁体中间,所述前端动滑轮机构包括前端动滑轮、前端安装板和第二滑槽,所述前端动滑轮和所述第二滑槽均与所述前端安装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一滑道配合滑动;所述前进钢丝绳绕在所述前端动滑轮上,一端固定在所述凿岩机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梁体的后端;所述后端动滑轮机构设置于缸体后端上部,所述后端动滑轮机构包括后端动滑轮,所述后退钢丝绳绕过所述后端动滑轮,其一端与所述凿岩机后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梁体一侧;
所述夹紧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梁体前端,用于夹紧所述超前导管,所述夹紧装置包括上夹紧套、下夹紧套、夹紧油缸和底板,所述上夹紧套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夹紧套与夹紧油缸固定连接,所述下夹紧套在夹紧油缸的伸缩带动下与上夹紧套形成闭合与张开。
进一步地,所述后端动滑轮机构还包括后端安装板和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与所述第一滑道配合滑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底座,所述梁体下部外侧设有第三滑道,所述底座上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三滑槽与所述第二滑道配合滑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推进油缸,所述推进油缸一端固定在梁体后端底部,一端与底座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缸体前端设有加长杆,所述加长杆与所述前端安装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超前导管通过连接套与所述凿岩机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78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