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近红外光谱和SSA优化的ELM的煤矸石快速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69047.8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62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周孟然;闫鹏程;胡锋;来文豪;卞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20/10 | 分类号: | G06V20/10;G06V10/774;G06V10/764;G06V10/77;G06V10/82;G06N3/0464;G06N3/08;G01N21/17;G01N21/3563;G01N21/359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梁静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红外 光谱 ssa 优化 elm 煤矸石 快速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和SSA优化的ELM的煤矸石快速识别方法,属于煤矸石快速识别领域,包括:首先将光谱成像技术用于煤矸石检测,获取煤矸石近红外光谱图像;然后把获取煤和矸石的近红外光谱图像预处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降维近红外光谱图像数据;接着基于改进的ELM构建煤矸石识别模型,用SSA算法优化改进的ELM的最优参数;最后将SSA获取的最优参数结合ELM用于煤矸石近红外光谱图像识别。本发明提供的基于近红外光谱和SSA优化的ELM的煤矸石快速识别方法不仅实现煤矸石准确快速的识别,而且省去识别模型的手动参数搜索的过程,应用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矸石快速识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和SSA优化的ELM的煤矸石快速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的煤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就成为了人类使用的最主要能源之一。2018年,中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4%和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34%,这已连续18年成为全球能源增长的最主要来源。尽管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在2018年仍增长4.3%,而在一次能源中,煤炭的占比为58%,这意味着煤炭仍是我国经济的基础能源来源,它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位置依然是不可改变的。据分析,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会依然从事煤炭的开采工作。煤炭开采过程中总是会伴随着热值低或不可燃烧的矸石,被称之为煤矸石。将煤矸石从煤炭中分离,不仅能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而且会减少其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煤或矸石的快速识别和检测,对煤矸石的分离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于可见光,近红外成像技术有更广的带宽,受环境光的影响相对更低,能获取更多被测物的特征信息,目前已被成功的应用农业生产和医学检测。因此,本发明将红外光谱图像用于煤矸石识别。波段丰富的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能获取更多煤矸石特征信息,意味着近红外光谱数据量是巨大的。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机器学习领域一种速度极快的学习算法。
为快速的识别煤矸石,本发明将一种改进型极限学习机(核极限学习机)用于煤矸石识别。此外,将海樽群算法(Salp Swarm Algorithm,SSA)用于其最优参数搜索,以实现煤矸石最准确的识别。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和SSA优化的ELM的煤矸石快速识别方法。该发明首先将光谱成像技术用于煤矸石检测,获取煤矸石近红外光谱图像,然后将SSA优化改进的ELM并用于近红外光谱图像识别。相比于传统的可见光煤矸石识别技术,本发明提供的煤矸石识别方法具有更高的识别率,并且识别速度快。
本发明实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利用多光谱成像仪获取煤和矸石的近红外光谱图像,分别预处理获取的各波段的近红外光谱图像,并对预处理后的光谱图像降维,然后将降维后的光谱数据按比例4:1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基于改进的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算法建立近红外煤矸石光谱图像识别模型;
将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用于识别模型训练和测试,利用海樽群算法(Salp SwarmAlgorithm,SSA)进行改进的ELM的参数优化,搜索出各波段煤矸石的最高识别率,以及对应的识别模型的参数;
把识别准确率最高的波段的近红外光谱图像结合SSA搜索的改进的ELM的最优参数用于煤和矸石识别。
优选地,对各波段的近红外光谱图像进行预处理的方法如下:
x=x′/255 (1)
式(1)中,x为处理后的近红外光谱图像的像素点的取值,x′为像素点的原始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90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