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出轴航模无刷电机的减速装置及减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73048.X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62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鲁仁全;李泽宇;翁立壮;陶杰;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1/46 | 分类号: | F16H1/46;F16H57/08;F16H63/30;F16H63/34;H02K7/116;B60F5/02;B64C39/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王锦霞 |
地址: | 510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出轴 航模 电机 减速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双出轴航模无刷电机的减速装置,用于陆空两用无人机,陆空两用无人机包括螺旋桨、机臂(1)及轮子,所述螺旋桨与轮子位于机臂(1)上下两侧;其特征在于,减速装置包括电机(2)、内齿轮(3)及多级行星轮系,所述电机(2)设有第一输出轴(21)和第二输出轴(22),螺旋桨安装于第一输出轴(21);所述行星轮系包括行星架及多组行星轮,行星轮安装于行星架,首级行星轮系的多组行星轮啮合于第二输出轴(22)与内齿轮(3)之间,末级行星轮系的行星架设有与轮子连接的第三输出轴(63),各级行星轮系的行星轮均与内齿轮(3)啮合;所述内齿轮(3)连接有用于切换内齿轮(3)转动状态和固定状态的刹车组件(7);当刹车组件(7)松开、内齿轮(3)可转时,行星架由于与地面接触固定,内齿轮(3)空转,内齿轮(3)作为动力输出源,此时周转轮系变为定轴轮系;当刹车组件(7)锁紧、内齿轮(3)固定时,第三输出轴(63)作为动力输出源,此时周转轮系变为差动轮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出轴航模无刷电机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系包括第一级行星轮系(4)、第二级行星轮系(5)及第三级行星轮系(6),所述第一级行星轮系(4)与第二输出轴(22)连接,所述第三级行星轮系(6)与轮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出轴航模无刷电机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行星轮系(4)包括第一行星架(41)及多组第一行星轮(42),所述第一行星轮(42)安装于第一行星架(41),多组第一行星轮(42)啮合于内齿轮(3)和第二输出轴(22)之间,所述第一行星架(41)中心处设有第二太阳轮(4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出轴航模无刷电机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行星轮系(5)包括第二行星架(51)及多组第二行星轮(52),所述第二行星轮(52)安装于第二行星架(51),多组第二行星轮(52)啮合于第二太阳轮(43)与内齿轮(3)之间,所述第二行星架(51)中心处设有第三太阳轮(5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出轴航模无刷电机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级行星轮系(6)包括第三行星架(61)及多组第三行星轮(62),所述第三行星轮(62)安装于第三行星架(61),多组第三行星轮(62)啮合于第三太阳轮(53)与内齿轮(3)之间,所述第三行星架(61)设有与轮子连接的第三输出轴(6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出轴航模无刷电机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轮(3)两端连接有第一盖(31)和第二盖(32),多级行星轮系置于第一盖(31)、第二盖(32)及内齿轮(3)间形成的空腔内,所述第二盖(32)、电机(2)安装于机臂(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出轴航模无刷电机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输出轴(63)穿过第一盖(31)与轮子连接,所述第三输出轴(63)与第一盖(31)之间设有轴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出轴航模无刷电机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与内齿轮(3)同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双出轴航模无刷电机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组件(7)包括舵机(71)及刹车环(72),所述舵机(71)通过舵机支架(73)安装于机臂(1),所述刹车环(72)套设于内齿轮(3)外周,刹车环(72)设有两端通过连接杆(74)与机臂(1)连接的端口,所述端口(75)的一端通过控制杆(76)与舵机(71)连接。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双出轴航模无刷电机的减速装置的减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无人机在陆地行走时:刹车组件(7)锁紧,固定内齿轮(3);第一输出轴(21)带动螺旋桨转动,第二输出轴(22)经内齿轮(3)和多级行星轮系减速作用带动第三输出轴(63)和轮子工作;
无人机在起飞、飞行及降落时:刹车组件(7)松开,内齿轮(3)可活动;轮子与地面接触,第一行星架(41)、第二行星架(51)及第三行星架(61)固定,内齿轮(3)空转,第一输出轴(21)带动螺旋桨转动,而第三输出轴(63)及轮子不会跟随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304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产熔喷料的工艺
- 下一篇:可变滚流控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