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在线观测水体和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73564.2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5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张麋鸣;颜金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8;G01N30/20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张素斌 |
地址: | 361005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在线 观测 水体 大气 痕量 挥发性 有机物 装置 | ||
1.一种用于在线观测水体和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体富集模块、大气富集模块、第一六通阀、检测器,所述水体富集模块的出样口和大气富集模块的出样口分别连接第一六通阀,所述第一六通阀还连接检测器,其中,通过切换第一六通阀实现检测器对水体富集模块和大气富集模块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别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在线观测水体和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富集模块包括第一质量流量控制器、第二六通阀、水样进样定量环、吹扫室、第三六通阀、第一干燥管、第四六通阀、第一捕集阱、第一制冷加热单元、第一载气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一质量流量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吹扫气;所述第二六通阀通过管路连接吹扫室和第一质量流量控制器的输出端,第二六通阀还连接水样进样定量环;所述第三六通阀通过管路连接吹扫室的气体输出端和第一干燥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四六通阀通过管路连接第一干燥管的输出端、第一捕集阱的两端、气体排放管、第一载气流量控制阀、第一六通阀,所述第一捕集阱的外周设有第一制冷加热单元;其中,通过切换第四六通阀和第一六通阀,实现水体样品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捕集和检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在线观测水体和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富集模块还包括第一标准气体定量环,所述第一标准气体定量环连接第三六通阀。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在线观测水体和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富集模块还包括排水阀和截止阀,所述排水阀和截止阀分别通过管路连接吹扫室。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在线观测水体和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加热单元包括制冷装置、加热套管、循环水散热系统,所述第一捕集阱设于加热套管内,加热套管的外周设有制冷装置,所述循环水散热系统连接制冷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在线观测水体和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腔和制冷片,所述加热套管和第一捕集阱位于制冷腔内;所述制冷片夹在制冷腔的两边,制冷片的冷面紧贴制冷腔,用于制冷腔的降温进而制冷第一捕集阱;所述循环水散热系统包括可通水的铝块和与铝块连接的微型水泵,铝块紧贴制冷片的热面,用于将制冷片所产生的热量带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在线观测水体和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气富集模块包括第二干燥管、第五六通阀、第六六通阀、第二捕集阱、第二制冷加热单元、第二载气流量控制阀、第二质量流量控制器、微型空气泵;所述第二干燥管的输入端连接样品气体源;所述第五六通阀通过管路连接第二干燥管的输出端和第六六通阀;所述第六六通阀通过管路还连接第二捕集阱的两端、第二载气流量控制阀、第一六通阀和第二质量流量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质量流量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微型空气泵;其中,通过切换第六六通阀和第一六通阀,实现气体样品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捕集和检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在线观测水体和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气富集模块还包括第二标准气体定量环,所述第二标准气体定量环连接第五六通阀。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在线观测水体和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加热单元包括制冷装置、加热套管、循环水散热系统,所述第二捕集阱设于加热套管内,加热套管的外周设有制冷装置,所述循环水散热系统连接制冷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在线观测水体和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腔和制冷片,所述加热套管和第二捕集阱位于制冷腔内;所述制冷片夹在制冷腔的两边,制冷片的冷面紧贴制冷腔,用于制冷腔的降温进而制冷第二捕集阱;所述循环水散热系统包括可通水的铝块和与铝块连接的微型水泵,铝块紧贴制冷片的热面,用于将制冷片所产生的热量带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未经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356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