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薄膜电容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74759.9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4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于金良;秦兴权;梁瑞;张胜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菲仕绿能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4/33 | 分类号: | H01G4/33;H01G4/224;H01G4/228 |
代理公司: | 江苏斐多律师事务所 32332 | 代理人: | 王长征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控制 器用 薄膜 电容 | ||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薄膜电容,包括电容本体、绝缘膜、负极输入铜排、正极输入铜排、Y电容接地片、外壳和薄膜电容输出铜排,绝缘膜设于正极输入铜排和负极输入铜排之间,正极输入铜排、绝缘膜和负极输入铜排紧贴在一起输入至电容本体内部,电容本体左侧面设置有薄膜电容输出铜排,电容本体的外侧包裹有外壳,外壳的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安装座,安装座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安装孔位、定位孔位和安装孔位,薄膜电容内部集成的Y电容接地片直接穿过外壳的顶部并引伸至安装座上的其中一个安装孔位上。本技术具有结构紧凑、结构简单、布局合理、能够有效减少转接部件、实现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控制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薄膜电容。
背景技术
薄膜电容作为驱动电机用控制器内部至关重要的零部件,承担着储能、缓冲、滤波、连接电源与IGBT模块的作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驱动电机用控制器的结构要求更为紧凑,同功率体积逐步减小的趋势。所以薄膜电容的结构对整体控制器的布局起到关键作用,薄膜电容的结构发展呈现集成化与定制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目前需要一种结构紧凑、结构简单的薄膜电容来适用集成化与定制化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薄膜电容,具有结构紧凑、结构简单、布局合理、能够有效减少转接零部件、实现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用薄膜电容,包括电容本体,还包括绝缘膜、负极输入铜排、正极输入铜排、Y电容接地片、外壳和薄膜电容输出铜排,所述绝缘膜设于正极输入铜排和负极输入铜排之间,所述正极输入铜排、绝缘膜和负极输入铜排紧贴在一起输入至电容本体内部,所述负极输入铜排的端部设有负极输入连接固定孔,所述正极输入铜排的端部设有正极输入连接固定孔,所述电容本体左侧面设置有薄膜电容输出铜排,所述电容本体的外侧包裹有外壳,所述绝缘膜、负极输入铜排、正极输入铜排和薄膜电容输出铜排均穿过外壳从而位于外壳的外部,所述外壳的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安装孔位、定位孔位和安装孔位,所述Y电容接地片为薄膜电容内部集成的Y电容的接地片,该接地片直接穿过外壳的顶部并引伸至安装座上的其中一个安装孔位上。
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膜的绝缘材料为PET,能够有效达到高压绝缘的目的,且能够有效控制材料成本。
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负极输入铜排和正极输入铜排均采用多次弯折的异形设计且与薄膜电容输出铜排设于电容本体同一侧面,异形设计可以使外部高压电源直接连接到负极输入连接固定孔和正极输入连接固定孔上,减少转接零部件,工艺紧凑节省空间占用,且为薄膜电容输出铜排与IGBT模块的安装连接预留空间,方便作业,提高效率。
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内部和电容本体整体用环氧胶灌封,填充并固定电容本体,提高产品安全性。
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薄膜电容输出铜排与IGBT模块直接连接,减少转接零部件的使用,节省空间的同时方便操作,还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孔位用于与电动汽车控制器的壳体固定连接,使得薄膜电容的壳体固定面与电动汽车控制器的壳体直接接触,有效增加了薄膜电容的散热功能,提高了薄膜电容的性能。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本技术实现了正负极输入铜排通过绝缘层叠加在一起引入电容本体内部,减少了空间布局,且正负极输入铜排采用的异形设计,使外部高压电源与薄膜电容正负极输入铜排直接连接,减少转接零件,节省空间分布,减少薄膜电容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菲仕绿能科技(宁波)有限公司,未经菲仕绿能科技(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47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