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交通监控视频的目标异常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74988.0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420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黄荣军;孙鹏飞;原诚寅;阮鑫耀;刘清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G1/017;G06V20/5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品慧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2 | 代理人: | 邓树山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交通 监控 视频 目标 异常 检测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1.一种基于交通监控视频的目标异常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交通监控图像序列中运动目标的参数数据;所述参数数据包括目标ID、类别、位置、检测框、帧数;
检测消失的运动目标确定候选目标ID;
提取候选目标ID出现的最后图像帧中预设区域范围内的运动目标ID为疑似目标ID,通过疑似目标ID与候选目标ID当量线段的距离判定疑似碰撞事件;
根据疑似碰撞事件中的疑似碰撞目标ID及候选目标ID对应的速度参数判定所述疑似碰撞事件是否为交通事故事件
其中,所述“检测消失的运动目标确定候选目标ID”方法包括:
获取由卡尔曼滤波算法得出的与第k图像帧相邻的第k+1图像帧的预测数据;
对比第k+1图像帧的预测数据与第k+1图像帧的参数数据,若参数数据中缺少目标ID,且消失的目标ID未在第k+n图像帧后出现,则将消失的目标ID确定为候选目标ID;和/或
所述“检测消失的运动目标确定候选目标ID”方法还包括:
通过消失的目标对应的检测框面积比值确定候选目标ID,其中,检测框面积比值为目标首次出现的画面中检测框的面积与消失时检测框面积的比值;
通过消失的目标在出现的最后图像帧中的位置及行驶方向确定候选目标ID;
其中,所述“通过疑似目标ID与候选目标ID当量线段的距离判定疑似碰撞事件”的方法包括:
设定运动目标的位置坐标点和速度方向的直线与候选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的检测框的交点所确定的线段为当量线段;
计算疑似目标ID与候选目标ID的当量线段之间的线段距离,获得最短线段距离;
当最短线段距离小于预算距离阈值时,判定为疑似碰撞事件,记录与最短线段距离对应的疑似目标ID为疑似碰撞目标ID。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目标异常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遍历预设数量的图像帧,检测所述疑似碰撞目标ID是否出现;
当所述疑似碰撞目标ID出现,判定疑似碰撞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的位置变化是否不小于预设阈值,若是,则判定为未发生事故,若否,则记录累计数量;
当所述疑似碰撞目标ID未出现,或疑似碰撞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的检测框的位置变化小于预设阈值的累计数量达到设定阈值时,判定为疑似碰撞事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目标异常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设定图像帧的水平方向为X方向,竖直方向为Y方向;消除图像帧Y方向的畸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目标异常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疑似碰撞事件中的疑似碰撞目标ID及候选目标ID对应的速度参数判定所述疑似碰撞事件是否为交通事故事件”的方法包括:
当候选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的速度大于第一速度阈值,疑似碰撞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的速度大于第二速度阈值;或疑似碰撞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的速度大于第一速度阈值,候选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的消畸变后的速度大于第三速度阈值时,判定为交通事故;
所述第一速度阈值大于第三速度阈值;所述第三速度阈值大于第二速度阈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目标异常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疑似碰撞事件中的疑似碰撞目标ID及候选目标ID对应的速度参数判定所述疑似碰撞事件是否为交通事故事件”的方法还包括:
当候选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的速度不大于第一速度阈值且大于第四速度阈值,疑似碰撞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的速度大于第五速度阈值;或疑似碰撞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的速度小于第一速度阈值且大于第四速度阈值,候选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消畸变后的速度大于第五速度阈值时,则进行静止检测;
当判定疑似碰撞目标ID对应的运动目标处于静止状态时判定为交通事故;所述第四速度阈值大于第三速度阈值,所述第五速度阈值小于第二速度阈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目标异常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按照预设输出规则设定事故筛选机制,根据不同判定条件下输出的交通事故数量设定交通事故的输出规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498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