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炭基复合肥的生产设备及其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76391.X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27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兰宇;杨旭;曹殿云;吴正超;陈温福;韩晓日;孟军;杨劲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C05G3/00;C05G5/12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姬莉 |
地址: | 11016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复合 生产 设备 及其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炭基复合肥的生产设备及其生产工艺,属于肥料生产技术领域。该生产设备包括生物炭改性室;水蒸气循环机构包括水蒸气供应装置,以及用于将热气体沿水平方向输送至生物炭改性室的第一进气管,生物炭改性室上还设有用于对生物炭改性室排出气体进行再加热的缓存装置,加热后的气体沿竖直方向供入生物炭改性室内;泄压机构用于控制生物炭改性室内的压力;浸渍室用于将复合肥负载在生物炭上。本发明的生产设备能够实现对生物炭的改性且在改性的同时对生物炭进行剥离,增大孔隙率,增大孔的比表面积;然后采用浸渍法有机无机复合肥负载在改性后的生物炭上,实现更好缓释节肥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炭基复合肥的生产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生物炭,是生物质原料在缺氧或限氧条件下经过热裂解转化形成的固态物质。生物炭是一种多孔体,通气性和透水性特别好,容重小,表面积大,吸水透气能力强,有利于保水保肥,除含有大量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之外,还含有多种矿物质营养,可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生物炭可以调节土壤的pH值和水、肥、气、热状况,生物炭还可以改善微生物生存环境,为许多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改善土壤环境。生物炭施入土壤以后利用自身超强的吸附性能,一方面可以防止营养元素流失,另一方面可以达到缓释效果,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水肥利用率。生物炭的功能和特点,决定其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
农业的高产、增产离不开化肥,但作物对常规化肥的吸收利用率是有限的,因此将生物炭和有机无机化肥参混造粒制成生物炭基复合肥,通过生物炭减少化肥流失,缓释肥效,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
现有技术中生物炭基复合肥的制备方法大多是将生物炭与有机-无机肥料直接混合、造粒,难以确保无机肥、有机肥与生物炭紧密稳固的结合,且由于生物炭较轻,难以与无机肥、有机肥混合均匀,因此限制了生物炭的节肥缓释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生物炭基复合肥的生产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生物炭基复合肥的生产设备,包括:生物炭改性室,配置用于制备改性生物炭;所述生物炭改性室侧壁上设有进料口,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上设有封堵件,出料口上设置控制阀;
水蒸气循环机构,包括水蒸气供应装置,以及用于将热气体沿水平方向输送至生物炭改性室的第一进气管,所述生物炭改性室上还连接有用于对生物炭改性室排出气体进行再加热的缓存装置,所述缓存装置通过第二进气管将再加热后的气体沿竖直方向供入生物炭改性室内;
泄压机构,设置于生物炭改性室内用于控制生物炭改性室内的压力;
浸渍室,设置于生物炭改性室的底部,用于将有机-无机液体肥负载在改性后的生物炭上。
较佳地,泄压机构包括
第一活塞板,与生物炭改性室的内壁密封连接,且能够沿生物炭改性室内壁上下滑动;所述第二进气管通过连接软管与第一活塞板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板上设有用于将气体传输至生物炭改性室内的第一气体导出装置;
排气口,设置在第一活塞板与生物炭改性室顶部之间的侧壁上;
弹性连接件,用于将第一活塞板与生物炭改性室顶部连接。
较佳地,第一进气管连接有第二气体导出装置,所述第一气体导出装置和第二气体导出装置均包括分流导气件和外壳体,所述分流导气件的外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的峰谷处设有一气体加速通道,所述气体加速通道包括两个喇叭状端部,以及位于两个喇叭状端部之间的窄喉部,所述外壳体上设有喷气嘴,所述喷气嘴与弧形凸起的顶部一一对应,所述喷气嘴与连接软管或第一进气管连通。
较佳地,缓存装置内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进气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一电磁阀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农业大学,未经沈阳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63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