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及反侦测复合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77043.4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5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游少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默格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28 | 分类号: | B32B27/28;B32B27/18;B32B9/00;B32B9/04;B32B7/04;B32B33/00;B32B27/06;B32B27/08;C08L79/08;C08K3/22;C08K5/5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帮专高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674 | 代理人: | 胡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侦测 复合材料 复合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及反侦测复合结构,包括:聚酰亚胺树脂,20‑30份,作为吸收剂;硅烷偶联剂,5‑10份,作为粘结剂;三氯甲基硅烷,50‑80份,作为基体;磁性纳米吸收剂,15‑20份,作为吸收剂;金属反射剂,5‑10份,作为反射剂;溶剂,90‑120份。聚酰亚胺树脂和硅烷偶联剂结合作为碳基电性隐身材料,以提供一个柔性轻质衬底,磁性纳米吸收剂作为电性隐身材料,硅烷偶联剂将聚酰亚胺树脂和磁性纳米吸收剂结合,作为一种强电磁波吸收包覆层;三氯甲基硅烷形成的基体层作为一种硅基电性隐身材料,对包覆层进行支撑,同时减少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中磁性纳米吸收剂的占比,从而尽可能使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维持柔性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反侦测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及反侦测复合结构。
【背景技术】
隐身材料有电性材料和磁性材料两大类。电性隐身材料主要以碳基材料为主,其具有柔性和低密度等优势,但是为了维持较高的电磁波吸收率,其厚度相当大,因此实际使用时重量并不轻,柔性效果也很难得到充分体现。
与之相比,磁性隐身材料硬度较高,即使厚度不大,依然可以维持较高吸收率,但是由于密度较高,因此也很难对重量进行降低。虽然有一些研究将电性材料和磁性材料进行复合,以综合二者优势,但是实际效果很差,甚至相比单一材料的性能有所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及反侦测复合结构。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聚酰亚胺树脂,20-30份,作为吸收剂;硅烷偶联剂,5-10份,作为粘结剂;三氯甲基硅烷,50-80份,作为基体;磁性纳米吸收剂,15-20份,作为吸收剂;金属反射剂,5-10份,作为反射剂;溶剂,90-120份。
本发明溶剂、聚酰亚胺树脂、硅烷偶联剂、磁性纳米吸收剂和金属反射剂先行球磨混合形成包覆液,包覆液热压成型形成包覆层,将三氯甲基硅烷进行气相沉积形成基体层,包覆层和基体层之间通过煅烧连接。
本发明还包括聚碳硅烷,聚碳硅烷和三氯甲基硅烷采用气相共沉积制备形成基体层。
本发明所述聚碳硅烷的质量为三氯甲基硅烷的60%-80%,以使得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吸收P、L、S、C、X、Ku波段电磁波,耐受温度为400℃。
本发明所述聚碳硅烷的质量为三氯甲基硅烷的120%-200%,以使得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吸收C、X、Ku波段电磁波,耐受温度为1200℃。
本发明金属反射剂为Yb(OH)3。
一种反侦测复合结构,包括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包覆层层叠在基体层的表面。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效果:
1、聚酰亚胺树脂和硅烷偶联剂结合作为碳基电性隐身材料,以提供一个柔性轻质衬底,磁性纳米吸收剂作为电性隐身材料,硅烷偶联剂将聚酰亚胺树脂和磁性纳米吸收剂结合,作为一种强电磁波吸收包覆层;
2、三氯甲基硅烷形成的基体层作为一种硅基电性隐身材料,对包覆层进行支撑,同时减少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中磁性纳米吸收剂的占比,从而尽可能使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维持柔性状态;
3、金属反射剂增强了电磁波在包覆层内部的反射,增强吸收率;
4、聚碳硅烷和三氯甲基硅烷的比例改变,对多功能反侦测复合材料的吸收范围进行调节,同时对耐受温度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对象。
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详细的揭露。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默格材料(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默格材料(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70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