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耐腐蚀的雷达吸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77044.9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5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游少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默格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80 | 分类号: | C04B35/80;C04B35/622;C09D175/04;C09D163/00;C09D133/04;C09D5/32;C09D5/08;C09D7/6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帮专高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674 | 代理人: | 胡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腐蚀 雷达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高温耐腐蚀的雷达吸波复合材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纳米石墨烯,10‑20份;多壁碳纳米管,5‑20份;纳米氧化镍,10‑15份;纳米二氧化钛,10‑15份;陶瓷基体,15‑20份;树脂基体,15‑20份;增强体,5‑15份;溶剂,100‑200份。本发明中纳米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陶瓷基体和增强体共同作为吸收剂,扩大对电磁波的吸收波段范围,增强吸收率;同时陶瓷基体和增强体的混合设置进一步提升耐高温隐身材料的耐受温度;纳米氧化镍和纳米二氧化钛增加硬度,同时提升耐高温隐身材料的电磁波吸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雷达吸波复合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高温耐腐蚀的雷达吸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吸波材料,指能吸收或者大幅减弱其表面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从而减少电磁波的干扰的一类材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波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在机场、机航班因电磁波干扰无法起飞而误点;在医院、移动电话常会干扰各种电子诊疗仪器的正常工作。因此,治理电磁污染,寻找一种能抵挡并削弱电磁波辐射的材料——吸波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的一大课题。
一些航天领域的涂料,尤其一些隐身材料需要能够承受高温环境。因此绝大部分情况采用碳化硅作为隐身材料的基础吸收剂。但是一方面碳化硅的吸收波段局限性较高,另一方面碳化硅的的可耐受温度难以进一步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耐高温隐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耐腐蚀的雷达吸波复合材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纳米石墨烯,10-20份;多壁碳纳米管,5-20份;纳米氧化镍,10-15份;纳米二氧化钛,10-15份;陶瓷基体,15-20份;树脂基体,15-20份;增强体,5-15份;溶剂,100-200份。
优选地,所述纳米石墨烯与多壁碳纳米管质量比为2:1。
优选地,所述溶剂为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或乙酸丁酯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增强体为碳化硅纤维编制体。
优选地,所述陶瓷基体与树脂基体质量比为1:1。
优选地,所述陶瓷基体为氮化硅陶瓷基体。
优选地,所述基体树脂为聚氨酯、环氧树脂或水性丙烯酸树脂中的任意一种。
一种耐高温耐腐蚀的雷达吸波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①:将纳米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陶瓷基体、树脂基体和增强体混合在惰性气体下煅烧;
步骤②:对煅烧产物进行采用研磨机以300~400r/min的转速对混合物进行搅拌0.5~1h,,之后采用150目筛网对研磨产物进行过滤;
步骤③:将过滤产物加入至溶剂中,同时加入纳米氧化镍、纳米二氧化钛将两者进行进行预混合0.5~1h,然后以机械搅拌和超声波混合的交替方式,对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匀,制得耐高温复合吸波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纳米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陶瓷基体和增强体共同作为吸收剂,扩大对电磁波的吸收波段范围,增强吸收率;同时陶瓷基体和增强体的混合设置进一步提升耐高温隐身材料的耐受温度;纳米氧化镍和纳米二氧化钛增加硬度,同时提升耐高温隐身材料的电磁波吸收率。
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详细的揭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默格材料(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默格材料(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70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