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WBAN中基于多中继的增量协作通信传输协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77964.0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19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郑国强;王奥运;白薇薇;王欣彤;郝娇杰;郑奕薇;冀保峰;吴红海;马华红;张高远;沈森;傅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0/22 | 分类号: | H04W40/22;H04W40/12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陈佳丽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wban 基于 中继 增量 协作 通信 传输 协议 | ||
WBAN中基于多中继的增量协作通信传输协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采用增量协作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传输,根据目的节点数据传输的短反馈信息判断是否使用中继,仅在直接传输失败时采用中继进行协作。本发明有益效果:与现有的协作传输策略相比,有效地减少了传感器节点数据的重传,增强了网络的可靠性,提供了更好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WBAN中基于多中继的增量协作通信传输协议。
背景技术
在WBAN中,传感器节点的低能耗以及可靠、快速的数据传输至关重要。在传感器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直接传输失败时,需要有效且可靠的WBAN协作通信传输,以确保传感器节点的高吞吐量和低能耗。传统的协作通信传输无法充分利用信道资源,因为中继总是将源信号转发到目的地而不考虑信道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WBAN中基于多中继的增量协作通信传输协议,解决传统的协作通信传输无法充分利用信道资源等问题,进一步改善网络的性能。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WBAN中基于多中继的增量协作通信传输协议,所述WBAN网络系统中包含n个传感器节点、m个中继节点和1个协调器,包括以下3个阶段:
一、网络初始化开始,协调器向全网广播一个初始消息,通知所有传感器节点和中继节点的位置,且使每个传感器节点都分配有唯一的ID信息,所有传感器节点存储这些位置,并向中继节点广播由网络位置、能量状态和ID信息组成的信息包;
二、在数据传输的第一阶段,源节点将数据包发送到目的节点,该数据由其m个潜在中继R1、R2和R3侦听,在目的节点处,其根据接收数据包的误码率BER与预定阈值的比较,选择发送ACK或者NACK信息,如果接收数据包的误码率BER小于预定的阈值,则表明数据传输成功,此时目的节点向网络中的中继节点广播一个ACK信息,中继节点在接收到此信息后丢弃从传感器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并保持空闲状态以节省能量;而如果接收数据包的误码率BER大于预定的阈值,则目的节点将丢弃该数据包,并向网络中的中继节点广播一个NACK信息,表明数据包接收失败,需要采用网络中的潜在中继进行协作传输,这时中继节点将从传感器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至目的节点,完成协作传输过程;
三、监听到NACK信息后,如果R1中继节点在第一阶段已正确接收并解码数据包,则在第二阶段将其转发到目的地,如果在目的节点以可接受的误码率BER接收到数据包,则表明协作的第二阶段传输完成,相反,如果目的节点无法检测到R1中继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则从R2中继节点将数据包转发到目的节点;如果目的节点由于误码率BER较高而再次无法从R2中继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则表明R2中继节点的第三阶段协作传输失败,采用R3中继节点开始第四阶段的协作传输;依次类推,直到目的节点能够成功解码数据包,如果直到第m个中继节点也不能协作传输完成,该数据包视为已丢弃。
本发明所述目的节点接收数据包的误码率BER的计算方法为:其中,Pb表示误码率BER的值,Eb表示每比特的能量,N0表示噪声功率谱密度,Eb/N0=γ为信噪比SNR。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增量协作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传输,根据目的节点数据传输的短反馈信息判断是否使用中继,仅在直接传输失败时采用中继进行协作。本发明与现有的协作传输策略相比,有效地减少了传感器节点数据的重传,增强了网络的可靠性,提供了更好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网络模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协作通信传输协议的传输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仿真实验中两种传输协议的网络寿命对比图;
图4为本发明仿真试验中两种传输协议的网络剩余能量的分析对比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未经河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79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