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安全防护式的建筑直跳式逃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80555.6 | 申请日: | 2020-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9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陈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韬 |
主分类号: | A62B1/22 | 分类号: | A62B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100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六石街道***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 防护 建筑 直跳式 逃生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防护式的建筑直跳式逃生装置,涉及消防逃生领域,解决了在安装时不能够实现安装结构的辅助式悬挂和固定,不能够实现消防通道和地面支撑使用的共存,以及切换结构变形后的自动适应;不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多元化缓冲结构的合理共存的问题。一种安全防护式的建筑直跳式逃生装置,包括底板和卡接凸起;所述底板为矩形板状结构。因卡接凸起底部的左端面、底部右端面以及底端面均不与卡槽接触,且二者之间的间隙为0.5cm,从而在减震座单独使用导致卡接凸起底部轻微变形时,仍然无法影响卡接凸起和卡槽之间的滑动插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防逃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安全防护式的建筑直跳式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建筑物发生火灾后都是利用建筑物的侧墙体上安装的消防楼梯进行逃生,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建筑物里居住的居民可以通过消防通道到达消防楼梯口,这样居民就可以利用消防楼梯进行逃生。但是在建筑物发生的火灾剧烈且火灾的蔓延速度很快时,普通的消防楼梯不能使居住在高楼层的居民快速跑到楼下的空旷地方。
如申请号:CN202010079197.8,本发明属于逃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直跳式逃生装置,它包括驱动机构、第二C型弹簧、踏板、三角块、触发块、限位板、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顶板、阻尼轮机构、第一C型弹簧、驱动齿轮、第一限位条、第二限位条、第一齿条板、第二齿条板等,其中受困人员踏上踏板,下压后的踏板使得驱动齿轮与第一齿条板啮合,然后驱动齿轮经第一齿条板带动滑板滑出滑板槽,受困人员再从踏板跨到滑板上,最后从滑板上直跳到逃生气囊垫逃生,这样受困人员可以减少传统逃生楼梯的逃生时间,大大提高了受困人员的逃生几率;本发明机构简单,具有较好的安全使用效果。
类似于上述申请的建筑逃生装置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个是,现有装置虽然能够实现消防通道内的安装使用,但是一方面,在安装时不能够实现安装结构的辅助式悬挂和固定,另一方面,不能够实现消防通道和地面支撑使用的共存,以及切换结构变形后的自动适应;再者是,在地面支撑使用时,不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多元化缓冲结构的合理共存。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安全防护式的建筑直跳式逃生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防护式的建筑直跳式逃生装置,以解决现有一个是,现有装置虽然能够实现消防通道内的安装使用,但是一方面,在安装时不能够实现安装结构的辅助式悬挂和固定,另一方面,不能够实现消防通道和地面支撑使用的共存,以及切换结构变形后的自动适应;再者是,在地面支撑使用时,不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多元化缓冲结构的合理共存的问题。
本发明一种安全防护式的建筑直跳式逃生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安全防护式的建筑直跳式逃生装置,包括底板和卡接凸起;所述底板为矩形板状结构,且底板底端面安装有四个万向轮,并且底板上还安装有四个支撑结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一减震结构,且底板上还设置有第二减震结构,并且第一减震结构上安装有减震座;所述卡接凸起底部的左端面、底部右端面以及底端面均不与卡槽接触,且二者之间的间隙为0.5cm,从而在减震座单独使用导致卡接凸起底部轻微变形时,仍然无法影响卡接凸起和卡槽之间的滑动插接;所述卡接凸起包括清理槽,所述卡接凸起头端开设有一个清理槽,且清理槽为V状结构,当卡接凸起在清理槽内滑动插接时清理槽内的残渣呈自动汇集状态,从而可实现清理槽内残渣的汇集以及通过矩形孔处排放;所述减震座上设置有固定结构,且减震座上还安装有气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螺纹杆A和底座,所述螺纹杆A螺纹连接在底板上,且螺纹杆A头端转动连接有底座,并且底座底端面呈环形阵列状焊接有防滑凸起;当底座与地面接触后并继续拧动螺纹杆A时,螺纹杆A和底座之间的摩擦力小于底座与地面的摩擦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韬,未经陈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05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