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超临界水氧化污泥技术的干燥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83204.0 | 申请日: | 202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4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玉凤 |
主分类号: | C02F11/08 | 分类号: | C02F11/08;C02F11/12;C02F11/127;C02F11/13;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临界 氧化 污泥 技术 干燥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临界水氧化污泥技术的干燥装置,包括超临界水存储器、离心式混合器、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超临界水存储器所储存的超临界水,高速喷入离心式混合器中,和流入离心式混合器中的污泥,搅拌混合,离心式混合器为一体结构,在离心式混合器中,对污泥同步进行气化、氧化、脱水处理,并经减压进入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中,与通过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处理,制冷除湿的干燥空气接触,循环吸收污泥中剩余水分,干燥污泥。采用本方案,在一体式结构的离心式混合器中,混合搅拌超临界水、污泥,对污泥同步进行气化、氧化、脱水处理,然后减压进入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中,在常温常压下,无异味干燥污泥,工艺简单,对环境污染大大减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和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污泥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处理是目前城市市政处理重要的环境课题。目前采用填埋法和焚烧法处理。但是,填埋处理会占用一定的填埋空间,并且由于污泥中存在重金属和可能的有害微生物,可能会污染地下水体。焚烧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针对有机物的处理技术,但是高温燃烧容易产生二噁英、氮氧化物等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对于高水含量的污泥处理,焚烧设施的投入和运营成本该设备较高。
空气源热泵烘干技术是近来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卡诺循环原理,对空气先进行制冷除湿干燥处理,然后再利用冷凝热加热已经干燥的空气,流过需要干燥的物品,吸收物品的水分,达到干燥的目的,由于空气源热泵烘干具有高效、无污染、操作简单、常温常压下可以规模化操作、且设备成本低廉的特性,广泛用于工农业产品的烘干,近来也作为一项新技术推广在污泥干燥处理行业中,并得到广泛的推广,但在处理污泥时,不能有效处理污泥中有机物质,往往存在有异味污染环境,且对处理设备有较大腐蚀性,影响处理设备寿命的缺陷。
如何保证处理污泥无异味,大幅度减少对处理设备的腐蚀,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专利申请号:2012104880891,名称为:一种两段式污泥处理的方法和系统的中国发明专利,利用水在临界温度和压力(374.15℃, 22.12MPa)的条件下,变为超临界水,可以与水中的有机物与氧化剂发生强烈的氧化反应,最后彻底氧化成CO2、N2、H2O以及盐类等无毒小分子化合物的特性,处理污泥,并利用氧化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分别对污泥进行气化和氧化处理,使得待处理污泥最终分解为气体、水和固体灰渣,对污泥进行较为彻底的处理,该专利克服了所处理污泥过程中,出现异味缺陷,但同时也存在工艺复杂,全程处理过程需要在较高压力、温度条件下进行,设备成本较为昂贵,对操作人员技能要求较高等缺陷。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利用空气源热泵烘干技术,保证在干燥的污泥过程中,无异味,设备成本低廉,对处理设备腐蚀降到最小,工艺简单,易操作,且干燥处理过程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本发明提供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超临界水氧化污泥技术的干燥装置,包括超临界水存储器、离心式混合器、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所述超临界水存储器所储存的超临界水,高速喷入所述离心式混合器中,和同样流入所述离心式混合器中的污泥,搅拌混合,所述离心式混合器为一体结构,在所述离心式混合器中,对污泥同步进行气化、氧化、脱水处理,并经减压进入所述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中,与通过所述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处理,制冷除去水分的干燥空气接触,循环吸收污泥中剩余水分,干燥污泥。
进一步地,所述超临界水存储器的温度控制在410℃~460℃,压力控制在23~24MPa。
控制超临界水存储器的温度、压力在410℃~460℃、23~24MPa,分别高于超临界水温度374.15℃、压力22.12MPa,能达到在喷入离心式混合器中,与污泥混合时,利用多余的温度、压力余量储备值,克服热量、流动阻力损失,保证与污泥混合搅拌时,温度能达到374.15℃、压力能达到22.12MPa,以及通过离心脱水段时,温度、压力值接近超临界水温度、压力值,从而达到所必须的混合反应条件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玉凤,未经陈玉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32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