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84179.8 | 申请日: | 202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16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何剑;李文龙;周文敏;闫晶;李博;余辉;杨惠宇;王敏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16 | 分类号: | B60J10/16;B60J10/76;B29C48/30;B29C48/87;B29C48/18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孙燕娟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玻璃 导槽胶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槽基体(10)和界面层(20),所述导槽基体(10)包括基体骨架部(11)和基体变形部(12),所述基体骨架部(11)固定于汽车车门门框上,所述基体变形部(12)末端与所述基体骨架部(11)连接,首端与汽车玻璃(40)贴合,所述基体骨架部(11)和所述基体变形部(12)的材质为同硬度的三元乙丙橡胶,所述界面层(20)覆盖于所述导槽基体(10)表面,用以降低所述导槽基体(10)与所述汽车玻璃(40)接触时的摩擦阻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界面层(20)为超高分子聚乙烯界面层(2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骨架部(11)和所述基体变形部(12)的表面均覆盖有所述界面层(20),用以保证所述汽车玻璃(40)时刻是与所述界面层(20)接触,降低摩擦阻力,同时避免在所述汽车玻璃(40)升降过程中的意外窜动直接接触到所述基体骨架部(1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变形部(12)能在与所述汽车玻璃(40)接触时发生形变并紧密贴附在所述汽车玻璃(40)表面以防止雨水流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变形部(12)能通过改变厚度调整形变能力,进而改变与所述汽车玻璃(40)之间的防水密封性。
6.一种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制备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至S3,所述步骤S1为将三元乙丙橡胶原料和超高分子聚乙烯原料分别投入三元乙丙橡胶挤出设备和超高分子聚乙烯挤出设备受热塑化;所述步骤S2为塑化的所述三元乙丙橡胶与塑化的所述超高分子聚乙烯在压力推动下挤出,形成所述车门玻璃导槽胶条;所述步骤S3为将挤出成型的所述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冷却成型后裁切成需要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塑化的所述三元乙丙橡胶与塑化的所述超高分子聚乙烯在压力推动下先后通过同一套复合口型挤出模具(50)一体复合挤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口型挤出模具(50)包括导槽基体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1)和界面层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2),所述步骤S2包括S21、S22和S23,所述步骤S21为塑化的所述三元乙丙橡胶在压力推动下通过所述导槽基体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1),形成所述三元乙丙橡胶导槽基体(10),其中构成所述基体骨架部(11)与所述基体变形部(12)的三元乙丙橡胶硬度相同;所述步骤S22为所述三元乙丙橡胶导槽基体(10)充分冷却成型;所述步骤S23为冷却成型后的所述三元乙丙橡胶导槽基体(10)通过所述界面层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2),同时塑化的所述超高分子聚乙烯在压力推动下也通过所述界面层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2)并覆盖在所述三元乙丙橡胶导槽基体(10)的表面,形成所述界面层(2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基体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1)包括基体骨架部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11)和基体变形部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12),所述步骤S21中塑化的所述三元乙丙橡胶在压力推动下分别通过所述基体骨架部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11)与所述基体变形部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12)形成所述基体骨架部(11)与所述基体变形部(12)。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玻璃导槽胶条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口型挤出模具(50)还包括冷却板(53),所述冷却板(53)位于所述导槽基体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1)和所述界面层挤出口型模具流道(52)之间,用于在所述步骤S22冷却所述三元乙丙橡胶导槽基体(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417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