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夹持机构自动避让刀具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85410.5 | 申请日: | 202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13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侯博;李兰柱;杨志波;郭鸿俊;刘春先;万青;张乐军;崔超;李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3Q3/08 | 分类号: | B23Q3/0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高志瑞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夹持 机构 自动 避让 刀具 方法 | ||
1.一种夹持机构自动避让刀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数控机床工作平台(1)的尺寸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各子区域,根据数控机床工作平台(1)的长和宽建立数控机床工作平台坐标系,标明各子区域的坐标号,并将各子区域坐标号输入数控系统(5)中,将多个夹持机构(3)安装在数控机床工作平台(1)上,并记录每个夹持机构(3)对应的坐标号,夹持机构(3)通过气压将工件(2)固定;
步骤二:将各个夹持机构(3)对应的坐标号输入数控系统(5),若夹持机构(3)处于两个子区域交叠位置,则输入交叠的两个子区域的坐标号;并在数控系统(5)中设定刀具高度安全距离,即刀具(4)距离工件(2)上表面的距离;
步骤三:对工件(2)进行加工,数控系统(5)实时读取刀具(4)在数控机床工作平台坐标系下的坐标号,将刀具(4)的坐标号与夹持机构(3)所在子区域的坐标号进行比较,当刀具(4)进入夹持机构(3)所在的子区域,且刀具(4)的高度小于高度安全距离,夹持机构(3)抬起并回转,以避让刀具(4);当刀具(4)离开该子区域后,夹持机构(3)重新夹紧工件(2);
数控机床工作平台(1)的长和宽分别为2500mm和2500mm;沿数控机床工作平台(1)的长度和宽度方向进行区域划分,其中,沿长度方向等间隔划分10个,标序号为1、2、3、4、5、6、7、8、9、10;将宽度方向等间隔划分10个,并标明序号1、2、3、4、5、6、7、8、9、10;
所述夹持机构(3)的数量为10个,10个夹持机构分别为第一夹持机构(31)、第二夹持机构(32)、第三夹持机构(33)、第四夹持机构(34)、第五夹持机构(35)、第六夹持机构(36)、第七夹持机构(37)、第八夹持机构(38)、第九夹持机构(39)、第十夹持机构(30);其中,
第一夹持机构(31)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1,3),第二夹持机构(32)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1,7),第三夹持机构(33)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3,9),第四夹持机构(34)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5,9)及(6,9),第五夹持机构(35)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8,9),第六夹持机构(36)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9,7),第七夹持机构(37)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9,3),第八夹持机构(38)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8,1),第九夹持机构(39)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5,1)及(6,1),第十夹持机构(30)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自动避让刀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3)为具有回转和升降功能的气动气缸,所述夹持机构(3)的信号控制线与数控系统(5)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自动避让刀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高度安全距离为90mm。
4.一种具有自动避让刀具功能的工件夹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控机床工作平台(1)、多个夹持机构(3)、刀具(4)和数控系统(5);其中,
所述多个夹持机构(3)安装在数控机床工作平台(1)上,夹持机构(3)的信号控制线与数控系统(5)相连;
所述刀具(4)与所述数控系统(5)相连接;
数控机床工作平台(1)的长和宽分别为2500mm和2500mm;沿数控机床工作平台(1)的长度和宽度方向进行区域划分,其中,沿长度方向等间隔划分10个,标序号为1、2、3、4、5、6、7、8、9、10;将宽度方向等间隔划分10个,并标明序号1、2、3、4、5、6、7、8、9、10;
所述夹持机构(3)的数量为10个,10个夹持机构分别为第一夹持机构(31)、第二夹持机构(32)、第三夹持机构(33)、第四夹持机构(34)、第五夹持机构(35)、第六夹持机构(36)、第七夹持机构(37)、第八夹持机构(38)、第九夹持机构(39)、第十夹持机构(30);其中,
第一夹持机构(31)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1,3),第二夹持机构(32)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1,7),第三夹持机构(33)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3,9),第四夹持机构(34)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5,9)及(6,9),第五夹持机构(35)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8,9),第六夹持机构(36)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9,7),第七夹持机构(37)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9,3),第八夹持机构(38)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8,1),第九夹持机构(39)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5,1)及(6,1),第十夹持机构(30)所在区域对应的坐标号为(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541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