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蓝莓专用生物源菌肥体系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87295.5 | 申请日: | 2020-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2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薛鹏飞;李在学;廖林;刘秋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兴天竹菌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40 | 分类号: | C05G3/40;C05G3/80;C05G5/14;C05G5/20;C05F17/20;A01G17/00;A01C2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赵斌 |
地址: | 2565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蓝莓 专用 生物 菌肥 体系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生物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蓝莓专用生物源菌肥体系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创新应用农业剩余物为原料,运用多次发酵法,提供一种蓝莓专用生物源菌肥体系及其使用方法,实现了蓝莓专用固体生物源菌肥和液体生物源菌肥的生产,该生产及使用方法安全、高效、便捷,两者搭配使用,不仅能够提高蓝莓产量和品质,还能改善土壤,极大的降低了肥料和资源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蓝莓专用生物源菌肥体系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蓝莓(Blueberry)属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属(Vaccinium)浆果类常绿灌木,学名越橘,果实多为蓝紫色,柔软多汁,酸甜适度,风味纯美,具有特殊的香气,富含维生素C,有较高的食用价值。经现代医学研究和动物实验证明,其浆果内所特有的蓝莓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具有防止脑神经衰老、增强心脏功能、预防视力疲劳及防癌抗癌等独特功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由于蓝莓的根系比较特殊,根系呈纤维状,无根毛,在自然状态下,根系与菌根真菌共生形成菌根,解决蓝莓根系由于没有根毛造成的水分及养分吸收能力差的问题。因此,蓝莓栽培中对水分、肥料、土壤的要求较高,水分过多或过少;肥料种类的合理选择,诸如氯离子容易对蓝莓致害,在施用钾肥时应禁止施氯化钾;土壤诸如pH值、有机质含量的多少等,都会对蓝莓的栽培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蓝莓的肥料一般没有缓释功能,另外肥料营养元素不全面,导致蓝莓在生长过程中肥料没有有效吸收和利用,从而导致后期营养不良,另外在施肥过程中也需要合理的调整施肥的时机,导致营养不平衡和肥料吸收利用率低,导致蓝莓产量低。由于蓝莓生产对养分供给要求高,当前农户科学掌握的少,盲目施肥或经验施肥偏多,造成许多问题。一是营养调配不合理,施肥普遍单一,且掠夺式生产和施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极度缺乏;二是施肥方法不科学,大多农户在施肥时间和方法上仍处于盲目效仿,造成养分供给不及时或养分利用率不高;三是施肥大多采用开沟等方法,极易造成伤根和断根,甚至烧根,影响养分吸收和树势。
另外,现有技术中还未发现作为体系使用的肥料组合及方法,通常作物缺啥就补充相应元素的化肥,既不经济也不环保。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创新应用农业剩余物为原料,运用多次发酵法,提供了一种蓝莓专用生物源菌肥体系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上述蓝莓没有专用缓释肥料,施肥次数频繁,投入量大、不科学等缺点,真正实现了安全、健康、生态蓝莓种植生产。
本发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蓝莓专用生物源菌肥体系,包括包括固体生物源菌肥和液体生物源菌肥;
其中,固体生物源菌肥,其原料包括:
一次发酵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蓝莓生产枯老下脚料30-40份,农作物秸秆10-20份,菜籽粕20-30份,豆粕20-30份,酒糟10-20份,尿素4-5份,糖蜜1-1.5份,含水量调节至55-65%;
二次发酵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一次发酵产物85-95份,黄腐酸钾5-10份,磷酸二氢钾2-3份,过磷酸钙5-7份,硫酸镁5-7份,硫酸亚铁1-2份,硫酸锌0.5-1份,硼砂0.5-1份,尿素3-5份,含水量调节至55-60%;
三次发酵原料包括:二次发酵产物;
一次发酵菌种为食用菌菌种,接种量为3-6%(按照一次发酵原料总质量计),具体优选草菇或大球盖菇菌种,更优选为液体菌种;
二次发酵菌种为好氧发酵菌剂,接种量为4-5‰(按照二次发酵原料总质量计);好氧发酵菌剂中包括绿色木霉,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其质量比为3-5:2-4: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兴天竹菌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博兴天竹菌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72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