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壳式换热发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87301.7 | 申请日: | 202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0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杨铮余;朱张宇;张迎港;柯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雷子克电气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H01L3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李飞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壳 式换热 发电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发电装置,涉及发电设备技术领域。该管壳式换热发电装置包括筒体组件、发电管组件;所述筒体组件包括筒体、前端组件和后端组件,所述前端组件设置有热媒流体进出口和第一冷媒流体进出口,所述后端组件设置有第二冷媒流体进出口;所述发电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发电管,设置于所述筒体内部,所述发电管组件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流体进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媒流体进出口,用于流通所述冷媒流体。该管壳式换热发电装置可以实现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实用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工程上或者生活中常见的管壳式换热器,可以实现两种物质的热量交换;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分为管程和壳程两个并行行程,其中一个行程流通热媒,另一个行程流通冷媒,从而在行程之间实现热量交换;但是现有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都比较低,能量利用率不高,实用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发电装置,可以实现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实用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发电装置,包括筒体组件、发电管组件;
所述筒体组件包括筒体、前端组件和后端组件,所述前端组件设置有热媒流体进出口和第一冷媒流体进出口,所述后端组件设置有第二冷媒流体进出口;
所述发电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发电管,设置于所述筒体内部,所述发电管组件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流体进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媒流体进出口,用于流通所述冷媒流体。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该管壳式换热发电装置的筒体内可分为两个行程,其中一个流通热媒流体,另外一个流通冷媒流体,发电管组件设置于筒体内部,在热媒流体和冷媒流体进行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发电管组件进行温差发电;因此该管壳式换热发电装置在其热媒流体和冷媒流体进行换热的过程中,将普通的单一换热管换成具有发电功能的发电管组件,既可以满足两种流体热量交换的需求,又能在热量交换过程中将部分热量回收起来,变成电能,提供给其他设备使用,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还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从而,该管壳式换热发电装置可以实现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实用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前端组件包括前端盖组件和前端管板组件;
所述前端盖组件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流通热媒流体,所述第二腔体流通冷媒流体;
所述前端管板组件设置于所述筒体和所述前端盖组件之间,包括第一前管板、第二前管板和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前管板和所述第二前管板上设置有相互对应的中间孔和发电管管孔,所述中间孔与所述前端盖组件的第一腔体对应,所述发电管管孔与所述前端盖组件的第二腔体对应,所述第一垫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前管板和所述第二前管板之间。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前端管板组件中的第一前管板、第二前管板和第一垫片外形相同,且第一前管板、第二前管板和第一垫片叠在一起,共同组成前端管板组件;前端管板组件和前端盖组件共同构成前端组件,相互配合,将冷媒流体和热媒流体相互隔开,从而发电管处于热媒流体和冷媒流体之间,进行温差发电。
进一步地,所述发电管包括内管、外管、发电片和第一电源线,所述外管涨接在所述第一前管板的发电管管孔上,所述内管涨接在所述第二前管板的发电管管孔上,所述发电片设置于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所述发电片的第一电源线从所述第一前管板和所述第二前管板之间引出。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发电管中的内管和外管将发电片与热媒流体或冷媒流体隔离,同时第一电源线从第一前管板和第二前管板之间引出,使发电片、第一电源线不会与热媒流体或冷媒流体接触,从而保证发电片在发电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后端组件包括后端盖组件和后端管板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雷子克电气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雷子克电气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73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