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性能经纱整经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91246.9 | 申请日: | 2020-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3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宋良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良亮 |
主分类号: | D02H3/00 | 分类号: | D02H3/00;D02H13/26;D02H13/00;D02H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明涛智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9 | 代理人: | 杜梦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性能 经纱 整经机 | ||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应大宽幅布匹经纱汇集的高性能经纱整经机,所述集纱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设置有若干呈矩阵式分布的导纱孔,每一个所述导纱孔内均设置有一个随动导向器;所述随动导向器包括中心环,所述中心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一根插销,所述插销穿设在导纱孔内壁上的销孔内,并与销孔构成转动配合;经纱穿设在中心环中。本发明针对大宽幅的布匹而言,由于经纱根数较多,经纱在穿过集纱板时弯折角度过大,本发明集纱板上的随动导向器能够根据经纱来向为经纱提供一个最佳穿过角度,有效的降低了断线风险和经纱磨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经纱整经机。
背景技术
整经机是按照工艺设计要求,将一定数量的经纱按照一定的宽幅、间隔均匀的缠绕在经轴上的设备。其主要包括筒子架、集纱板和整经机主体,经线从安装在筒子架上的纱筒上退卷,穿过集纱板上的纱线孔后,由整经机主体上的游动机构导向,依次均匀的缠绕在经轴的各个部位。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的整经机主要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的整经机筒子架包括单一筒子架和复式筒子架,单一筒子架每一个退卷单元内可设置一个纱筒,在该纱筒放卷完成后,停机更换该纱筒,在控制好纱筒放卷速度和输送速度的情况下,由于多个纱筒上的经纱基本能够实现同步完成退卷,故也可进行批量退卷,当然,这种方式对纱筒上经线的具体长度具有一个统一标准,对于一些特殊布匹而言,由于经纱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其他材质、型号的纱线,故在实际操作中,经线的放卷长度实际上极难控制,而频繁的更换纱筒也会导致频繁的停机。
故复式筒子架应运而生,复式筒子架就是在一个退卷单元可安装至少两个纱筒,两个纱筒的端头预先接好,当其中一个纱筒上的经纱退卷完毕后,自动从其余的纱筒上退卷,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实现经纱的灵活更换,无需停机,提高了整经机总体的工作效率。然而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不同纱筒上的经纱在接头处具有一定的长度,在前一纱筒最后一圈退卷完成后,由于张力突然降低,极易导致设备误判为发生断线,出现停机的情况。同时,该张力突然大幅的度变化,也容易造成纱线的缠绕,进而对纱和设备均造成损伤。另外,由于张力降低的范围过大,即使整经机配备有对张力进行实时检测和在线修正的装置,往往也不能快速对张力失调进行修正。
二、经纱在退卷至卷绕的过程中,期间经过若干导向部件的导线,如:导向轮、导向杆、导向孔等,经纱在与这些导向部件接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摩擦力,进而导致经纱表面淤积静电,静电的积蓄不仅会对经纱自身的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目前市面上的少量整经机也出现了对静电进行消除的方式,但这些除静电结构要么成本昂贵、要么除静电效果不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整经机经纱静电积蓄的问题,影响后续工序,最终造成产品的良品率低。
三、整经机的集纱板通常就是一个平板,平板上按设置要求设置纱线孔,筒子架导出的经纱穿过纱线孔后接整经机主体的游动装置。然而,对于部分布匹而言,由于宽幅较大,其需要的经线数量也较多,而单个筒子架由于容量有限,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到多个筒子架进行经纱退卷。这就导致筒子架在宽度方向上分布较为分散,进而导致经纱在经过集纱板时有一个较大的弯折角度,而弯折角度过大,不仅对经纱的磨损大,且增加了断线的风险。为此,设计一种能够适应大角度弯折导向的整经机配套集纱板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应大宽幅布匹经纱汇集的高性能经纱整经机。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性能经纱整经机,包括依次布置的筒子架、集纱板和整经机主体;
所述集纱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设置有若干呈矩阵式分布的导纱孔,每一个所述导纱孔内均设置有一个随动导向器;所述随动导向器包括中心环,所述中心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一根插销,所述插销穿设在导纱孔内壁上的销孔内,并与销孔构成转动配合;经纱穿设在中心环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良亮,未经宋良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12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回收废旧锂电池的工艺
- 下一篇:车辆控制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