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旋流和电化学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91270.2 | 申请日: | 2020-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3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吴东雷;张舒迟;王晶丽;陈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01/30;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电化学 处理 生活 垃圾 渗滤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旋流和电化学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的初级旋流单元通过进水管与多级旋流电化学单元相连通;初级旋流单元包括筒体和溢流管,筒体内中上部设有溢流管,筒体的底部设有沉砂嘴,沉砂嘴的另一端连通进水管;多级旋流电化学单元的中心电极柱、一级电极筒、二级电极筒和三级电极筒由内到外同轴设置,顶部设有上密封盖封闭,底部设有下密封盖封闭;三级电极筒上开设有出水口,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外部连通。本发明通过耦合电化学工艺与旋流器装置,具有处理能力强、占地面积小、充分利用空间及材料的特点,克服了传统电解装置中电极板易被沉积物覆盖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旋流和电化学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一直是填埋场设计、运行和管理中非常棘手的问题,该渗滤液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有机物成分复杂、氨氮含量高、碳氮比失调等特点。传统的渗滤液处理方法以生物处理为主,但由于渗滤液成分的特殊性,生物处理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效果,且处理周期较长。电化学技术具有不产生二次污染、无需额外投加氧化剂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产业化的技术之一。目前的旋流电化学主要用于旋流电解,为了提高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往往需要多级电化学工艺,但这样也会造成占地空间大、投资大、电极利用效率低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根据生活垃圾渗滤液多油、多渣、有机物浓度高的特点,提供一种利用旋流和电化学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的装置及方法,通过初步离心和多级电解作用,用于高效稳定地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
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旋流和电化学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的装置,其包括初级旋流单元、进水管和多级旋流电化学单元;所述初级旋流单元通过进水管与多级旋流电化学单元相连通;
所述初级旋流单元包括筒体和溢流管,所述筒体为下部呈漏斗状逐渐缩小的中空筒状结构,筒体内中上部设有溢流管,溢流管的中心轴与筒体的中心轴平行;溢流管的侧壁开设有进料口,进料口通过进料管与筒体外部的给料装置相连通;所述筒体内壁与溢流管外壁之间设有圆环状隔板,筒体侧壁还开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位置高于隔板且低于溢流管顶部;所述筒体的底部设有开口,开口连通出料管的一端,出料管的另一端连通沉砂嘴的一端,所述沉砂嘴的另一端连通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水泵;
所述多级旋流电化学单元包括中心电极柱、一级电极筒、二级电极筒和三级电极筒;所述中心电极柱、一级电极筒、二级电极筒和三级电极筒由内到外同轴设置,顶部设有上密封盖封闭,底部设有下密封盖封闭;所述一级电极筒、上密封盖和下密封盖构成的第一区域封闭独立,二级电极筒、一级电极筒、上密封盖和下密封盖构成的第二区域封闭独立,三级电极筒、二级电极筒、上密封盖和下密封盖构成的第三区域封闭独立;一级电极筒、二级电极筒和三级电极筒均为下部呈漏斗状逐渐缩小的中空筒状结构,中心电极柱、一级电极筒、二级电极筒和三级电极筒分别通过接电组件与高压电源相连接;中心电极柱和二级电极筒连接高压电源的一极,一级电极筒和三级电极筒连接高压电源的另一极;
所述第一区域的上密封盖开设第一导流进口,第一导流进口通过进水管与初级旋流单元的沉砂嘴相连通,第一区域的下密封盖上开设有第一导流出口,第二区域的上密封盖开设第二导流进口,所述第一导流出口和第二导流进口之间通过第一导流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区域的下密封盖上开设有第二导流出口,第三区域的上密封盖开设第三导流进口,所述第二导流出口和第三导流进口之间通过第二导流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导流管和第二导流管上均设有水泵;所述三级电极筒上开设有出水口,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外部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出料管和出水管上均设有阀门。
作为优选,所述沉砂嘴为圆台状的中空管道,直径小的一端与出料管管口连通,直径大的一端设有过滤网并与进水管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12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