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机曲轴的抛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92314.3 | 申请日: | 2020-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49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郭江;杨哲;宋传平;鲍永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21/02 | 分类号: | B24B21/02;B24B21/18;B24B55/03;B24B27/00;B24B49/14;B24B41/06;C09G1/02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李晓亮;潘迅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曲轴 抛光 装置 | ||
1.一种柴油机曲轴的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抛光系统、抛光液循环冷却系统、振动装置系统、曲轴随动系统,对曲轴(20)进行振动抛光;
所述抛光系统包括轴瓦(23)、轴承座(22)、轴承座上支撑(3)、轴承座下支撑(12)、抛光液(24);所述轴承座上支撑(3)、轴承座下支撑(12)上端连接,轴承座下支撑(12)为上端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轴承座(22)包括上、下两部分,分别与轴承座上支撑(3)、轴承座下支撑(12)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轴瓦(23)由上下两片半圆瓦组成,当两片半圆瓦装入轴承座(22)的圆孔内时,由轴承座(22)压成一个正圆的轴承,保证轴瓦(23)的外壁紧贴在轴承座(22)的内壁上;所述抛光液(24)置于抛光液池内,抛光液池设于轴承座下支撑(12)箱体结构下部;所述抛光系统与抛光液循环冷却系统通过管路(1)相连接,抛光液(24)从轴承座下支撑(12)侧面流出,通过管路(1)进入抛光液循环冷却系统;
所述抛光液循环冷却系统包括集成板(15)及安装集成板(15)上的过滤装置(14)、储液槽(16)、泵(17)、控温装置(18);所述抛光液(24)抛光液(24)进入抛光液循环冷却系统后,首先流入过滤装置(14),再通过管路流入储液槽(16),储液槽(16)与泵(17)连接;所述控温装置(18)一侧通过管路与泵(17)相连,另一侧通过管路(1)与轴承座上支撑(3)顶部相通,抛光液(24)从轴承座上支撑(3)顶部流入,完成整个抛光液循环冷却过程;
所述振动装置系统位于抛光系统下方,用于对抛光系统产生振动,使抛光液(24)内部产生强烈的剪切增稠现象,包括位于轴承座下支撑(12)内部的单轴惯性激振器(26)、挡板(28)、弹簧(27)、偏心块(25);所述的挡板(28)置于轴承座下支撑(12)内部,用于分隔抛光液(24)与单轴惯性激振器(26);所述单轴惯性激振器(26)安装在挡板(28)的下方,用于使剪切增稠抛光液(24)产生振动;所述弹簧(27)位于挡板(28)下方,置于轴承座下支撑(12)底面和挡板(28)之间,用于支撑挡板(28);所述的偏心块(25)与单轴惯性激振器(26)连接,单轴惯性激振器(26)通过调节偏心块(25)的安装角度调节振幅;
所述曲轴随动系统包括摇臂(4)、立柱(8)、导轨(7)、滑块(6)、底板(9)、导轨副(10)、三脚架(11);所述的立柱(8)底部安装在底板(9)上,底板(9)下方装有导轨,与三脚架(11)共同构成导轨副(10),用于实现整个抛光系统、振动装置系统沿着曲轴(20)的轴向移动,对整个曲轴(20)进行抛光;所述导轨(7)安装在立柱(8)顶部,导轨(7)上设有滑块(6),滑块(6)可以沿着导轨(7)做往复运动;所述滑块(6)与摇臂(4)为铰链连接,共同构成曲柄滑块机构,将滑块(6)的往复运动转变为摇臂(4)的回转运动;所述的摇臂(4)与轴承座上支撑(3)为一体结构,实现整个抛光系统的回转运动,进而实现曲轴(20)偏心连杆颈部分的抛光;所述摇臂(4)、滑块(6)以及立柱(8)上的导轨(7)构成曲柄滑块机构,通过曲柄滑块机构实现抛光系统沿着曲轴的回转运动、即周向运动;
所述的曲轴(20)通过车床带动其旋转,其一端装夹在车床卡盘(2)上,另一端由车床卡盘顶针(19)固定,曲轴(20)轴颈部分装夹在抛光系统的轴瓦(23)之间进行抛光;所述抛光液(24)在抛光液池内与曲轴(20)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柴油机曲轴的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抛光液(24)包括剪切增稠相、磨粒(29)、去离子水,所述的剪切增稠相选用多羟基聚合物(30),比例为30~40wt%;所述的磨粒(29)选用氧化铝、碳化硅、金刚石、氧化铈、氧化锆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粒径为1~10μm,比例20~25wt%;其余为去离子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231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