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制热控制方法、空调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92684.7 | 申请日: | 2020-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76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卜建平;赖孝成;华洪香;李家琦;李江云;吴晓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61;F24F11/70;F24F11/86;F24F11/77;F24F140/20;F24F110/10 |
代理公司: |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62 | 代理人: | 林永协 |
地址: | 519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制热 控制 方法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制热控制方法、空调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空调制热控制方法包括进入制热模式后,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停止制热条件,如是,停止制热;获取内管温度以及室内环境温度,判断内管温度是否小于室内环境温度,如是,以内管温度作为临时室内环境温度,根据临时室内环境温度判断满足预设的重新开启制热条件,如是,空调重新开启运行。本发明还提供应用上述方法的空调以及实现该方法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能够有效避免因热量聚集而导致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不准确导致空调停止制热后长时间不能重新启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的控制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具有制热功能的空调的制热控制方法、实现这种方法的空调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大多具有制冷和制热的功能,不管空调工作在制冷还是制热模式下,通常都不会长时间工作,而是通过对室内环境温度的检测来判断是否满足制冷或者制热的条件,如果满足制冷或者制热的条件,则启动工作,如果不满足制冷或者制热的条件则停止工作,以节省空调消耗的电能。
以制热为例,空调通过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并且判断室内环境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的关系,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大于用户所设定的温度并且超出一定阈值,则停止制热工作,例如停止压缩机工作,并且停止室内机风机的工作。在空调停止制热工作的期间,空调仍然持续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并且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低于预先设定的温度值,如低于预先设定的温度值,则重新启动并且继续进行制热操作。
但是,空调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空调停止制热后很久才能重新启动的情况,即室内环境温度已经下降,但空调仍然未及时启动制热,导致室内温度过低,影响用户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空调停止制热后长时间不重新启动制热的空调制热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上述空调制热控制方法的空调。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上述空调制热控制方法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制热控制方法包括进入制热模式后,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停止制热条件,如是,停止制热;获取内管温度以及室内环境温度,判断内管温度是否小于室内环境温度,如是,以内管温度作为临时室内环境温度,根据临时室内环境温度判断满足预设的重新开启制热条件,如是,空调重新开启运行。
导致空调停止制热后长时间不能启动制热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空调室内机的环境温度传感器周边聚集大量的热量,由于这些热量的聚集导致环境温度传感器无法准确检测出室内环境温度而导致空调无法及时启动。本发明采用内管温度替代室内环境温度作为临时室内环境温度,并且以临时室内环境温度作为室内环境温度判断是否满足重新开启制热的条件,可以避免因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对室内环境温度检测不准确而导致空调长时间无法重新启动的问题。
并且,在空调停止运行一段时间后,空调的内管温度更加接近于室内环境温度,因此使用内管温度替代室内环境温度可以提高重新开启制热判断的准确性,使得空调能够及时重新启动,避免室内温度下降而导致用户不适。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空调重新开启运行后,在预设时间内不更新临时室内环境温度。
由于空调重新开启制热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临时室内环境温度的数值不改变,能够避免因将室内环境温度切换为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的实际采样值而导致的空调刚刚重新启动就立刻满足停止制热的条件,避免空调反复启动、停机的问题出现。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预设时间经过后,获取当前室内环境温度,并应用当前室内环境温度更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度值,并根据当前室内环境温度确定空调的工作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26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