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高速颗粒直径分布探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94512.3 | 申请日: | 2020-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57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姜利祥;焦子龙;郑慧奇;李涛;黄建国;孙继鹏;伊志强;蒋志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5/02 | 分类号: | G01N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郭栋梁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速 颗粒 直径 分布 探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速颗粒的直径分布探测装置,包括激光器、镀铝平面反射镜、光学靶标、探测器,其中,光学靶标置于超高速颗粒运动的空间环境中,颗粒运动撞击光学靶标的表面形成凹坑,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经过反射镜直角反射后入射光学靶标,透射光通过凹坑的散射作用在探测器的不同位置处产生强弱不一的光信号,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计算处理即可得到凹坑的尺寸分布,对应获得超高速颗粒的直径分布。本发明通过二维移动机构移动位置,可对光学靶标表面进行扫描,得到撞击凹坑信息,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到撞击的微小碎片颗粒的直径及其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间环境探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速颗粒直径分布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地轨道存在着大量空间碎片及微流星体,微米级空间微小碎片占空间碎片总体数量的99%以上,对航天活动存在严重影响。因此极有必要对其进行监测,监测手段主要是在轨监测。而微流星体探测是研究宇宙演化、恒星起源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微米级碎片及微流星体空间探测具有重要意义。
微流星体运动速度范围11-72km/s,平均速度20km/s。微米级空间碎片运动速度范围0.1-15km/s。因此均属于超高速颗粒。现有探测手段分为在轨就位探测和轨道取样返回探测。已有的在轨就位探测手段无法对微米级碎片或微流星体的直径分布进行分析。
例如PVDF型探测器[1张庆志.基于PVDF压电传感器的空间微小碎片探测系统规划研究.中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曹光伟.空间微小碎片探测器研制.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硕士学位论文.2007.],其工作原理为碎片撞击时,PVDF产生去极化反应。这种去极化反应将产生一个瞬时快电荷脉冲,通过电子学电路处理后得到碎片撞击特性。这种探测器存在的缺点是无法推算碎片的直径、成分、质量、速度、密度数值。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申请了《一种空间微小碎片的探测方法》,利用探测薄膜暴露在空间进行微小碎片俘获,然后将探测薄膜运回地面,采用物理分析方法分析微小碎片的注入深度和碎片化学组成,根据撞击深度公式的计算,注入深度可以反映出入射碎片的尺寸。这种方法无法实时探测碎片尺寸、成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公开了《微小空间碎片探测用探测器探头及其传感器制备方法》专利,采用金属铝制备碎片探测的灵敏区,但无法探测碎片的尺寸、成分、速度、密度等数值。
因此,现有技术中均不存在能够实时探测出在轨超高速颗粒直径分布的系统。
发明内容
基于此,为了在轨就位获得微米级空间碎片及微流星体的尺寸分布信息,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实时探测超高速颗粒直径分布的装置,该装置能够精确,实时地探测出在轨的超高速颗粒的直径分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超高速颗粒的直径分布探测装置,包括He-Ne激光器、镀铝平面反射镜、K9石英玻璃的光学靶标、线阵CCD,其中,K9石英玻璃的光学靶标置于超高速颗粒运动的空间环境中,超高速颗粒运动撞击光学靶标的表面形成凹坑,He-Ne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经过镀铝平面反射镜直角反射后入射光学靶标,透射光通过光学靶标上凹坑的散射作用在探测器的不同位置处产生强弱不一的光信号,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计算处理即可得到凹坑的尺寸分布,对应获得超高速颗粒的直径分布。
其中,入射光与最近距离透射光的夹角大于等于5度。
其中,入射光与最远距离透射光的夹角小于等于30度。
其中,光学靶标受到空间微小碎片或微流星体撞击后,表面形成凹坑。
根据以下公式,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可得光到学靶标上的凹坑直径D。
其中,k为波数,r为线阵CCD距离凹坑的尺寸,为贝塞尔函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45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