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特征模式极化可重构天线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95383.X | 申请日: | 2020-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69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袁涛;王洪洋;王松;钱可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睿翔讯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50;H01Q9/04;H01Q15/24 |
代理公司: | 苏州知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99 | 代理人: | 陈瑞泷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特征 模式 极化 可重构 天线 实现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特征模式极化可重构天线实现方法,包括:步骤10,已知矩形金属环结构,设定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任一边的中点A,相对的两个拐角点B和C;步骤20,设定对应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的特征模式电流分布;步骤30,设定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边长为谐振频点的四分之一波长;步骤40,在所述中点A对天线进行馈电;步骤50,在所述中点A对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进行馈电;步骤60,在所述拐角点B和C处加载单刀双掷开关。本发明基于特征模式极化可重构天线实现方法,实现了一个辐射单元的极化可重构天线设计,实现左旋右旋和线极化之间的辐射模式切换,这样可以通过极化隔离,利用一个天线实现不同系统的信号收发,防止产生空间干扰。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天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特征模式极化可重构天线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雷达和通信系统的迅速发展,为实现通信、导航、制导、警戒、武器寻的等目的,飞机、轮船、卫星等所需的天线数量越来越多。这使得平台上所负载的重量不断增加,而且搭建天线所需的费用也不断上升,同时,各天线之间的电磁干扰也非常大,严重影响天线的正常工作。为减轻平台上所负载的天线重量、降低成本、减小平台的雷达散射截面实现良好的电磁兼容特性,希望能用一个天线来实现多个天线的功能。采用同一个天线或天线阵,通过动态改变其物理结构或尺寸,使其具有多个天线的功能,相当于多个天线共用一个物理口径,这种天线就称为可重构天线。由于技术尚未成熟,可重构天线的理论仍然不够系统,可重构天线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比较少。
可重构天线按功能可分为频率可重构天线(包括实现宽频带和实现多频带)、方向图可重构天线、极化可重构天线和多电磁参数可重构天线。通过改变可重构天线的结构可以使天线的频率、方向图、极化方式等多种参数中的一种或几种实现重构。这样可以通过切换天线不同的状态使天线具有多种工作模式,有利于在传输中实现多种有效的分集。
其中,极化可重构天线能够在工作频率和辐射方向图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自身的极化特性,通过频率复用来增加系统的容量,并且能够解决通信中的极化失配的问题,从而提高通信质量。极化可重构天线大体分为三类:极化正交的两种线极化之间的切换;两种圆极化之间的切换;圆极化与线极化之间的切换。极化可重构的主要困难在于,在实现极化可重构的同时要保持天线的频率特性的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天线功能性和稳定性的不足,从而提供多功能、防干扰的一种基于特征模式极化可重构天线实现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特征模式极化可重构天线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已知矩形金属环结构,设定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任一边的中点A,相对的两个拐角点B和C;
步骤20,设定对应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的特征模式电流分布,包括第一特征模式和第二特征模式,所述第一特征模式中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的拐角点B和C处为电流极大值点,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的另外两个拐角点处为电流极小值点,所述第二特征模式中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的拐角点B和C处为电流极小值点,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的另外两个拐角点处为电流极大值点;
步骤30,设定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边长为谐振频点的四分之一波长,所述第一特征模式和第二特征模式为同频且正交的模式;
步骤40,在所述中点A对天线进行馈电;
步骤50,在所述中点A对所述矩形金属环结构进行馈电,并在所述拐角点B和C加载电抗元件,对所述第二特征模式的相位进行调谐;
步骤60,根据所述步骤40和步骤50,在所述拐角点B和C处加载单刀双掷开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50中:
在所述拐角点B和C加载电容或电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睿翔讯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睿翔讯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53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