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水联运车辆交接安全防护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95585.4 | 申请日: | 2020-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2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蔡家军;肖宇松;吴博博;王增力;马晓晨;何姗;方亚非;赵茜茹;戴慧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3/00 | 分类号: | B61L23/00;B61L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秦曼妮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水 联运 车辆 交接 安全 防护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铁水联运车辆交接安全防护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港口作业防护区域,包括装卸区、位于装卸区前方的第一防护区以及位于装卸区后方的第二防护区;区段监测装置,设置于港湾站与港口接轨处,用于监测调车机车及铁路车列向港口运行和由港口返回的时机并向港口发出相应的通知;车号识别系统,设置于第一防护区的入口端,用于检测调车机车及铁路车列进入和退出港口作业防护区域的实时状态;机窝A和机窝B,分别设置于第一防护区和第二防护区,用于供轨道牵引车停车;GPS/BD接收机,设置于轨道牵引车上,用于检查机窝B处轨道牵引车的空闲与占用信息;以及安全防护控制系统。本发明可以保证港口作业区轨道牵引车与调机机车的协同作业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水联运车辆交接安全防护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铁路运输指利用机车、车辆等技术设备沿铺设轨道运行的运输方式(定义)。铁路运输是使用铁路列车运送旅客和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它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特点是运送量大,速度快,成本较低,一般又不受气候条件限制,适合于大宗、笨重货物的长途运输。
在铁路轨道上用于运送旅客、货物和为此服务或原则上编组在旅客列车、货物列车中使用的单元载运工具。可简称为“车辆”。摘自(GBT 45491.1-2004)。
机车是牵引或推送铁路车列运行,而本身不装载营业载荷的自推进车辆(机车定义)。有动力在铁路轨道上运行的具备牵引能力本身不装载营业荷载的称为机车或轨道牵引车,如电力机车、内燃机车等,采用人工驾驶和自动驾驶;
由若干带动力的车辆(动车)和不带动力的车辆(拖车)组成的,在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始终以固定编组运行、不能随意更改编组的一组列车成为动车组(动车组定义)。具有装载营业荷载能力并且具有动力驱动且连挂成组运行的车辆称为动车组,如:铁路客运动车组、货运动车组、地铁列车、轻轨列车和有轨电车,采用有人驾驶或无人自动驾驶;
具有动力不装载营业荷载的单车称为轨道车,大多用于铁路的养护维修作业用,目前普遍采用人工驾驶。
铁路专用线引入港口栈桥或码头前沿,集装箱船舶装载集装箱靠泊码头,岸桥对集装箱船进行卸船操作,岸桥吊车将集装箱货物直接从船舶转运到铁路车列上或由铁路车列直接转运到船舶,无需中转堆场和场内集卡车等水平运输设备。在装卸作业自动化过程中需要铁路集装箱车辆的精确定位,需要采用适用高效的动态的定位方法和误差精度满足铁水联运运输自动化控制的需要,既有铁路调车机车主要作业是车站与港口间的取送作业,无法满足岸桥装卸定位精度要求。
轨道动力牵引系统(简称轨道牵引车,下同)是一种运用于铁水联运车船直取驳接中转运输系统中自有动力、自动化运行的轨道车辆总称;它是集合了铁路机车、港口自动驾驶集卡车技术、具有高精度定位技术优点进行创新产生轨道牵引工具。
铁路专用线引入港口栈桥或码头前沿,配合装卸船机械实施车船直取装卸作业模式,由岸桥吊直接将集装箱一次装卸完成车船接驳,可以解决疏港铁路“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的问题,减少港口倒装、减少搬运次数,降低倒装时间,降低接驳成本。由此构建铁水联运高效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鉴于铁路调车机车用途是取送车作业,不具备自动化控制系统,铁路调车机推送车辆进入港口装卸线后摘钩,由具有精确定位功能的轨道牵引车连接后牵引铁路车列在港口前沿码头上前进或后退,牵引铁路车列在码头前沿上精确定位移动,配合岸桥快速装卸作业。集装箱船舶装载集装箱靠泊码头,岸桥对集装箱船进行装卸船操作,岸桥吊车将集装箱货物直接从船舶转运到铁路车列上或由铁路车列直接转运到船舶,无需中转堆场和场内集卡车等水平运输设备,降低集装箱联运中转时间,提高作业效益。
但是现有的铁路装卸线引入到港口码头栈桥或码头前沿,由轨道牵引车牵引车辆移动定位配合岸桥实现车船直取装卸作业模式无法保证港口作业区轨道牵引车与取送车调机机车的协同作业安全防护。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55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