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前壁板总成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96583.7 | 申请日: | 2020-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6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刘伯芳;杨琴;张金生;张德鹏;高聪;吴仙和;兰莎;王志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4 | 分类号: | B62D25/1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壁板 总成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前壁板总成结构,包括设置在前壁板上的中间加强横梁、左侧连接加强梁、右侧连接加强梁、中间加强纵梁,所述中间加强横梁呈长条状,且其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与前壁板的前侧紧贴连接形成空腔。所述左侧连接加强梁呈“L”形,包括前地板左连接段、侧围左连接段和左直角区域,与前壁板后侧左边通过结构胶紧固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加强梁的前地板左连接段的端部位于前壁板下部边缘与前地板总成连接,侧围左连接段的端部位于前壁板左侧边缘与侧围连接总成连接;所述中间加强纵梁位于前壁板后侧,且其横截面呈“M”形,与前壁板后侧下部通过结构胶固定连接。本发明集成度高、实现了轻量且满足汽车碰撞要求,制造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前壁板,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壁板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轻量化技术是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传统金属材料制成的前壁板总成中零件数量繁多,连接工序复杂,工装成本和制造能耗高。碳纤维复合材料强度高,密度小,减重效果明显,但现在汽车对碰撞要求日趋严格,而碳纤维材料塑性变形非常小,在碰撞过程中无法起到缓冲作用,需要对几何结构进行针对性地设计才能同时满足轻量化和碰撞的要求。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满足汽车碰撞要求的轻量化前壁板总成结构是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CN210364078U公开的一种轻量化的降噪汽车前壁板包括:装饰层、吸音棉层、丁基橡胶层、聚氨酯发泡层、板体和安装孔,装饰层一侧依次通过吸音棉层、丁基橡胶层、聚氨酯发泡层和板体连接,板体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依次与聚氨酯发泡层、丁基橡胶层、吸音棉层和装饰层贯穿连接;其中,丁基橡胶层包括:胶层本体、消音室、横筋、竖筋、凹槽和翻边。该申请在丁基橡胶层一侧设计消音室,多个消音室空腔结构不仅增加消音效果,同时,有助于实现整体的轻量化;在丁基橡胶层另一侧设计具有喇叭形状的横筋和竖筋,对噪音区实现分区隔断,进一步增加隔音效果;设计多个安装孔辅助对整体结构连接紧固,省去了传统用来紧固的金属紧固件,有助于实现整体的轻量化。毫无疑问上述公开的技术方案为本领域的一种有益尝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壁板总成,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结构胶的连接方式,实现高集成度和轻量化,结构布置满足汽车的碰撞要求,解决现有前壁板总成零件多、连接工序复杂、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壁板总成结构,包括设置在前壁板上的中间加强横梁、左侧连接加强梁、右侧连接加强梁、中间加强纵梁,所述中间加强横梁呈长条状,且其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所述中间加强横梁的“几”字形开口端与前壁板的前侧紧贴连接,连接处的前壁板与中间加强横梁形成空腔;
所述左侧连接加强梁呈“L”形,包括侧围左连接段、前地板左连接段和左直角区域,其横截面呈“几”字形状,其开口端与前壁板后侧左边通过结构胶紧固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加强梁的侧围左连接段的端部位于前壁板左侧部缘与侧围总成连接;前地板左连接段的端部位于前壁板下部边缘与前地板总成连接,所述右侧连接加强梁与左侧连接加强梁对称设置;
所述中间加强纵梁位于前壁板后侧,且其横截面呈“M”形,开口端与前壁板后侧下部通过结构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壁板、中间加强横梁、左侧连接加强梁、右侧连接加强梁和中间加强纵梁均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加强横梁的两端均设有一个沉台,所述沉台分别正对左侧连接加强梁和右侧连接加强梁的左直角区域和右直角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加强纵梁呈M形的横截面中部最低处为平直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横截面呈几字形的中间加强横梁、左侧连接加强梁和右侧连接加强梁的横截面均为几字形,使其与前壁板之间形成空腔,起到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
所述左侧连接加强梁和右侧连接加强梁分别与前地板总成和侧围总成连接,使其发生碰撞时,将左侧连接加强梁和右侧连接加强梁上的碰撞载荷分解成两部分,分别传向前地板总成和侧围总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65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