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杆式水下穿引千斤攻泥器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96884.X | 申请日: | 2020-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7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都光明;郑云亮;孙辉;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 |
主分类号: | E21B7/04 | 分类号: | E21B7/04;E21B7/12;E21B15/02;E21B15/04;E21B19/08;E21B44/00;B63C11/34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侯艳伟;李洪福 |
地址: | 264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杆式 水下 千斤 攻泥器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节杆式水下穿引千斤攻泥器,包括:作业母船和水下攻泥器,水下攻泥器包括抗压隔水壳体、底座、非开挖定向钻机,非开挖定向钻机设于所述底座上,抗压隔水壳体为方形壳体,抗压隔水壳体罩在非开挖定向钻机上并与底座连接,水下攻泥器通过脐带缆与作业母船相连,底座设有低速螺旋桨和螺旋锚桩,抗压隔水壳体上方设有连接所述脐带缆的密封结构,抗压隔水壳体下方设有供钻杆通过的挖掘排水开口,作业母船通过脐带缆向抗压隔水壳体内提供压缩空气为非开挖定向钻机提供运行环境,本发明主要利用通过将非开挖定向钻机安装在可以移动、转向和固定的隔水壳体中,从而起到在较深的海底可以灵活地在需要钻孔的海底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捞机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节杆式水下穿引千斤攻泥器。
背景技术
现今应用在打捞沉船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是,在船底穿引过底钢丝,通过过底钢丝给沉船施加抬浮力。如何快速高效的攻打千斤洞成为影响打捞进程和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我国救捞系统打捞工程长期以来采用的方案是:预先在沉船舷侧开挖工作井,潜水员在水下手持分级式攻泥管,脚蹬在工作井井壁上,利用高压水完成攻打千斤洞的任务。这种施工过程危险性大、人工水下作业劳动强度高、攻打精度和效率极低。
为提高打捞效率,降低施工风险,2007年,我国救捞系统第一次提出将陆地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机配合钻杆导向架应用于攻打沉船过底千斤洞的施工中。非开挖定向钻进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90年代传入我国。非开挖水平定向钻的基本工作原理为:由液压系统提供的旋转扭力和顶推力通过钻杆作用在钻头上,实现钻头的直线钻进成孔,当需要改变钻进方向时,调整好钻头上导向板的角度,钻头停转,仅顶推钻杆前进,方向改变到位后,继续驱动钻头旋转直线前进。目前水平定向钻已被广泛应用于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陆地领域的新管道建设和旧管道修复。
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陆地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机配合钻杆导向架应用于攻打沉船过底千斤洞的施工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但受到导向架长度、强度和重量之间矛盾的限制,这种施工工艺仅适用于30m以浅的水域,而对于深水沉船攻打千斤洞的施工技术,国内外的研究均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产品。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节杆式水下穿引千斤攻泥器。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提出工作深度不足和人工作业危险性大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节杆式水下穿引千斤攻泥器。本发明主要利用通过将非开挖定向钻机安装在可以移动、转向和固定的隔水壳体中,从而起到在较深的海底可以灵活地在需要钻孔的海底工作。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节杆式水下穿引千斤攻泥器,包括:作业母船和水下攻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攻泥器包括抗压隔水壳体、底座、非开挖定向钻机,所述非开挖定向钻机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非开挖定向钻机上设有自动换杆装置,所述底座设有低速螺旋桨和螺旋锚桩;所述水下攻泥器通过脐带缆与所述作业母船相连,所述抗压隔水壳体为方形壳体,所述抗压隔水壳体上方设有连接所述脐带缆的密封结构,所述抗压隔水壳体下方设有供钻杆通过的挖掘排水开口,所述抗压隔水壳体罩在所述非开挖定向钻机上并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作业母船通过脐带缆向所述抗压隔水壳体内提供压缩空气为所述非开挖定向钻机提供运行环境,所述挖掘排水开口在壳体内有高压空气时可以把壳体内的液面控制在所述非开挖定向钻机可以正常工作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为四边形结构,所述低速螺旋桨设于所述底座的四个端点处,所述螺旋锚桩设于所述底座的四个端点处。
进一步地,所述抗压隔水壳体外表面设有井字形加强骨架。
进一步地,所述非开挖定向钻机和所述底座之间设有隔水凸台。
进一步地,所述脐带缆集成有信号传输管线,液压管线和压缩空气管线。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空气的气压为作业深度水压的2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未经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68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