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方法以及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97168.3 | 申请日: | 2020-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08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梁坤;陈志贤;黄利;周雪方;高翔;王冠;欧阳军;苏喜钦;贺桂生;黄纯旭;张劼;余传铭;廖勉东;莫里云;陈贝;曾涛;左文瑞;卢滔;朱祖华;宋嘉俊;赵翠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40 | 分类号: | C21C5/4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王丽莎 |
地址: | 5121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炉 煤气 点火 放散 方法 以及 控制系统 | ||
本申请涉及炼钢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方法以及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控制系统。在放散塔上设置多对点火电极杆;每对点火电极杆之间的间距为8~15mm;多对点火电极杆一一对应地连接于多组高能点火器的正负极。在转炉煤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20%时,高能点火器高压放电点火,将转炉煤气直接点燃放散。通过采用高能点火器高压放电产生热量,能够直接将转炉煤气点燃放散。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借助天燃气等其他辅助性可燃气体来点燃转炉煤气的方法,本申请的方案,不需要额外引入辅助燃烧的气体,提高了转炉煤气点燃放散的便利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天燃气等长明火点燃放散转炉煤气时存在的能源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炼钢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方法以及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转炉在吹氧冶炼的过程中,产生烟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少许其他气体,正常情况下这些烟气经除尘系统除尘、洗涤、过滤,煤气浓度达标及氧气含量符合要求后,进入气柜回收利用。
烟气进入除尘风机前,除尘管道有一个激光检测仪用于检测烟气中一氧化碳及氧气的含量,当氧气浓度低于2%且一氧化碳浓度高于25%,转炉煤气具备回收条件,转炉煤气回收三通阀动作,将烟气阀门由放散位转为回收位,烟气经过回收三通阀改称为转炉煤气,进入转炉回收再利用。
一旦气柜煤气量大、液位高或者三通阀故障,转炉煤气无法回收,转炉煤气回收三通阀保持在放散位,转炉生产出来的烟气无法回收,经放散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根据国家安全管理要求,烟气放散时必须经过点火放散,将一氧化碳有毒有害气体转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
放散塔放散口距地面60m左右的位置,生产时放散塔放散口周围有一氧化碳,人们无法达到放散塔顶部。为了保证烟气放散时能够点火,传统采用天然气作为长明火的方式来引燃放散的烟气。
用天然气作为长明火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天然气长期使用,对于能源成本是不小的投入。2、遇到恶劣天气或更换天然气瓶,会使得天然气熄火而无法点着火,煤气直接排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方法以及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控制系统,不需要借助天燃气等长明火进行转炉煤气点火放散。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方法,在放散塔上设置多对点火电极杆;每对点火电极杆之间的间距为8~15mm;多对点火电极杆一一对应地连接于多组高能点火器的正负极;
该方法包括:
当转炉煤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20%时,高能点火器高压放电点火,将转炉煤气直接点燃放散。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控制系统,能够实施前述的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方法,系统包括:
多对点火电极杆,用于设置在放散塔上;每对点火电极杆之间的间距为8~15mm;以及
多组高能点火器,多组高能点火器一一对应地连接于多对点火电极杆的正负极;多组高能点火器用于在转炉煤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20%时,放电点火,将转炉煤气直接点燃放散。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方法以及转炉煤气点火放散控制系统的有益效果包括:
通过采用高能点火器高压放电产生热量,能够直接将转炉煤气点燃放散。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借助天燃气等其他辅助性可燃气体来点燃转炉煤气的方法,本申请的方案,不需要额外引入辅助燃烧的气体,提高了转炉煤气点燃放散的便利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天燃气等长明火点燃放散转炉煤气时存在的能源成本高等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71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