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装折叠式机动运载工具担架传送装置的救护车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99695.8 | 申请日: | 202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49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马超;徐柳;谢霞;张丽杰;张晓丽;王晓燕;王文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G3/00 | 分类号: | A61G3/00;A61G3/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苏宇欢 |
地址: | 30016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 折叠式 机动 运载 工具 担架 传送 装置 救护车 | ||
1.一种安装折叠式机动运载工具担架传送装置的救护车,包括救护车担架进出门(5),救护车车厢内顶(10),救护车方向盘(4),救护车方向盘侧面(7),救护车方向盘侧面相对侧面(9),救护车车厢地板(8),救护车内置电源(6),救护车担架进出门(5)位于救护车车厢后侧,救护车车厢地板(8)长2900毫米、宽2000毫米、厚10毫米,其特征是,折叠式机动运载工具担架传送装置(1)包括各两个不锈钢20CrMnTi或不锈钢40Cr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与第四支架(1-4),第一滚筒(1-5)、第二滚筒(1-6)、第三滚筒(1-7)、第四滚筒(1-8),长度10.85~11.10米、宽度0.80~0.90米、厚度0.010~0.012米的氯丁橡胶、尼龙或帆布第一传送带(1-9),不锈钢07Cr17Ni7Al或不锈钢09Mn第一支撑板(1-10)、第二支撑板(1-11)及第三支撑板(1-12),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与第四支架(1-4)具有相同结构,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与第四支架(1-4)外侧均为上端为半圆形的凸形结构,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与第四支架(1-4)凸形结构上端半圆形直径为140毫米,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与第四支架(1-4)内侧凸形结构凸沿上方有第一支架短轴(1-1-1)、第二支架短轴(1-2-1)、第三支架短轴(1-3-1)与第四支架短轴(1-4-1),第一支架短轴(1-1-1)中心位于第一支架(1-1)内侧距底部130毫米凸形结构上端半圆形圆心,第二支架短轴(1-2-1)中心、第三支架短轴(1-3-1)中心与第四支架短轴(1-4-1)中心分别位于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与第四支架(1-4)内侧距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与第四支架(1-4)底部400毫米凸形结构上端半圆形圆心,沿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与第四支架(1-4)对称两凸沿面中心纵向分别开有直径20毫米、孔距290毫米的第一支架纵向通孔(1-1-2)、第二支架纵向通孔(1-2-2)、第三支架纵向通孔(1-3-2)与第四支架纵向通孔(1-4-2),第一支架纵向通孔(1-1-2)孔深70毫米,第二支架纵向通孔(1-2-2)、第三支架纵向通孔(1-3-2)与第四支架纵向通孔(1-4-2)孔深20毫米,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与第四支架(1-4)底边长440毫米、宽120毫米,第一支架(1-1)高200毫米,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与第四支架(1-4)高470毫米;第一支撑板(1-10)、第二支撑板(1-11)及第三支撑板(1-12)具有相同结构,第一支撑板(1-10)、第二支撑板(1-11)及第三支撑板(1-12)分别由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0-1)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0-2)、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1-1)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1-2)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2-1)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2-2)组成,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0-1)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0-2)对称两端内侧、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1-1)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1-2)对称两端内侧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2-1)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2-2)对称两端内侧分别对向设置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0-1-1)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0-2-1)、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1-1-1)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1-2-1)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2-1-1)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2-2-1),上述各种短轴直径40毫米、长度75毫米,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0-1-1)中心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0-2-1)中心距第一支撑板(1-10)顶端距离、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1-1-1)中心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1-2-1)中心距第二支撑板(1-11)顶端距离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2-1-1)中心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2-2-1)中心距第三支撑板(1-12)顶端距离分别为70毫米,第一支撑板(1-10)外侧、第二支撑板(1-11)外侧及第三支撑板(1-12)外侧均为两端半圆形与平行直线组成的封闭结构,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0-1)外侧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0-2)外侧、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1-1)外侧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1-2)外侧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2-1)外侧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2-2)外侧分别具有与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0-1-1)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0-2-1)、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1-1-1)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1-2-1)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2-1-1)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2-2-1)同心的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0-1-2)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外侧虚线孔(1-10-2-2)、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1-1-2)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外侧虚线孔(1-11-2-2)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2-1-2)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外侧虚线孔(1-12-2-2),上述外侧虚线孔直径40毫米、孔深75毫米;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0-2)内侧、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1-2)内侧及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2-2)内侧分别平行分布有与第一支撑板(1-10)、第二支撑板(1-11)及第三支撑板(1-12)厚度相同的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0-2-3)、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1-2-3)及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2-2-3),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0-2-3)、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1-2-3)及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2-2-3)分别与第一支撑板(1-10)双孔支撑架外侧、第二支撑板(1-11)双孔支撑架外侧及第三支撑板(1-12)双孔支撑架外侧垂直,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1-10-2-3-1)与其相邻两侧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1-10-2-3-2)垂直距离、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1-11-2-3-1)与其相邻两侧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1-11-2-3-2)垂直距离及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1-12-2-3-1)与其相邻两侧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1-12-2-3-2)垂直距离分别为290毫米,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1-10-2-3-3)与其相邻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1-10-2-3-2)垂直距离、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1-11-2-3-3)与其相邻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1-11-2-3-2)垂直距离及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1-12-2-3-3)与其相邻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1-12-2-3-2)垂直距离为260毫米,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1-2-3)长度为700毫米、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1-2-3)长度及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2-2-3)长度为900毫米,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0-2-3)宽度、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1-2-3)宽度及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1-12-2-3)宽度为100毫米,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1-10-2-3-1)、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1-10-2-3-2)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1-10-2-3-3)一端、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1-11-2-3-1)、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1-11-2-3-2)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1-11-2-3-3)一端及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1-12-2-3-1)、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1-12-2-3-2)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1-12-2-3-3)一端分别设置直径为20毫米、孔深为100毫米的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孔(1-10-2-3-1-1)、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孔(1-10-2-3-2-1)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孔(1-10-2-3-3-1)、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孔(1-11-2-3-1-1)、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孔(1-11-2-3-2-1)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孔(1-11-2-3-3-1)及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孔(1-12-2-3-1-1)、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孔(1-12-2-3-2-1)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孔(1-12-2-3-3-1),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0-1)、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1-1)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2-1)分别设置直径为20毫米、孔深为50毫米的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1-10-1-3)、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1-11-1-3)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1-12-1-3),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中间通孔(1-10-1-3-1)与相邻两侧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通孔(1-10-1-3-2)孔距、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中间通孔(1-11-1-3-1)与相邻两侧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通孔(1-11-1-3-2)孔距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中间通孔(1-12-1-3-1)与相邻两侧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通孔(1-12-1-3-2)孔距为390毫米,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两端通孔(1-10-1-3-3)与相邻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通孔(1-10-1-3-2)孔距、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两端通孔(1-11-1-3-3)与相邻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通孔(1-11-1-3-2)孔距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两端通孔(1-12-1-3-3)与相邻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通孔(1-12-1-3-2)孔距均为360毫米,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0-1)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0-2)由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中间通孔(1-10-1-3-1)、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通孔(1-10-1-3-2)、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两端通孔(1-10-1-3-3)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孔(1-10-2-3-1-1)、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孔(1-10-2-3-2-1)、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孔(1-10-2-3-3-1)经M20*150连接,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1-1)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1-2)由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中间通孔(1-11-1-3-1)、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通孔(1-11-1-3-2)、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两端通孔(1-11-1-3-3)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孔(1-11-2-3-1-1)、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孔(1-11-2-3-2-1)、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孔(1-11-2-3-3-1)经M20*150连接,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2-1)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2-2)由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中间通孔(1-12-1-3-1)、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通孔(1-12-1-3-2)、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两端通孔(1-12-1-3-3)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中间矩形板孔(1-12-2-3-1-1)、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矩形板孔(1-12-2-3-2-1)、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孔(1-12-2-3-3-1)经M20*150连接,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0-1-2)与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两端通孔(1-10-1-3-3)孔距、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1-1-2)与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两端通孔(1-11-1-3-3)孔距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2-1-2)与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5个通孔对称两端通孔(1-12-1-3-3)孔距为130毫米,第一支撑板(1-10)顶端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1-10-2-3-3)间垂直距离、第二支撑板(1-11)顶端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1-11-2-3-3)间垂直距离及第三支撑板(1-12)顶端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5块矩形板对称两端矩形板(1-12-2-3-3)间垂直距离均为150毫米,第一支撑板(1-10)、第二支撑板(1-11)及第三支撑板(1-12)长1900米、厚140毫米,第二支撑板(1-11)宽900毫米、第一支撑板(1-10)与第三支撑板(1-12)宽1100毫米,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0-1)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0-2)对称两侧宽度、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1-1)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1-2)对称两侧宽度及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1-12-1)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1-12-2)对称两侧宽度为100毫米,第三支撑板(1-12)一端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2-1-2)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外侧虚线孔(1-12-2-2)中分别各插入一个第一支架短轴(1-1-1),该端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2-1-1)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2-2-1)分别插入第一滚筒(1-5)两端,第三支撑板(1-12)另一端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2-1-2)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外侧虚线孔(1-12-2-2)中分别各插入一个第二支架短轴(1-2-1),该端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2-1-1)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2-2-1)分别各插入第二支撑板(1-11)一端的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1-1-2)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外侧虚线孔(1-11-2-2)中,该端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1-1-1)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1-2-1)分别插入第二滚筒(1-6)两端,第二支撑板(1-11)另一端的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1-1-2)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外侧虚线孔(1-11-2-2)中分别插入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0-1-1)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0-2-1),该端第二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1-1-1)与第二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1-2-1)分别插入第三滚筒(1-7)两端,该端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0-1-2)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外侧虚线孔(1-10-2-2)中分别各插入一个第三支架短轴(1-3-1),第一支撑板(1-10)另一端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外侧虚线孔(1-10-1-2)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外侧虚线孔(1-10-2-2)中分别各插入一个第四支架短轴(1-4-1),该端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0-1-1)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0-2-1)分别插入第四滚筒(1-8)两端,第一滚筒(1-5)、第二滚筒(1-6)、第三滚筒(1-7)与第四滚筒(1-8)外包裹第一传送带(1-12),第一支撑板(1-10)与第二支撑板(1-11)间、第二支撑板(1-11)与第三支撑板(1-12)间可以折叠,不锈钢07Cr17Ni7Al定位块(2)为长方体结构,定位块(2)长度200毫米、宽度70毫米、高度100毫米,定位块孔(2-1)中心位于定位块(2)一端宽度与高度中心交汇处,其直径20毫米、深度80毫米,定位块(2)焊接安装于救护车车厢内顶(10),定位块(2)上的定位块孔(2-1)端与救护车担架进出门(5)垂直距离300~750毫米,定位块(2)一侧与救护车方向盘侧面(7)垂直距离650~700毫米,定位块(2)另一侧与救护车方向盘侧面相对侧面(9)垂直距离1300~1350毫米,定位块孔(2-1)内安装定位螺栓(3),定位螺栓(3)与定位块孔(2-1)采用螺纹连接,定位螺栓(3)可调距离为0~80毫米,折叠式机动运载工具担架传送装置(1)上的两个第三支架(1-3)底部、两个第四支架(1-4)底部采用M20*100螺栓连接或焊接安装于救护车车厢地板(8)上,两个第三支架(1-3)底部与救护车担架进出门(5)垂直距离800~900毫米,两个第四支架(1-4)底部与救护车担架进出门(5)垂直距离2550~2650毫米,一个第三支架(1-3)外侧与一个第四支架(1-4)外侧与救护车方向盘侧面(7)垂直距离20毫米,另一个第三支架(1-3)外侧与另一个第四支架(1-4)外侧与救护车方向盘侧面相对侧面(9)垂直距离640毫米,不锈钢07Cr17Ni7Al电动机支架(12)为横向长500毫米、纵向宽400毫米、厚50毫米的长方体结构,电动机支架(12)上分布有横向孔距300毫米、纵向孔距200毫米、直径10毫米、孔深20毫米的四个电动机支架孔(12-1),电动机支架(12)采用焊接连接安装于第一支撑板(1-10)下方的救护车车厢地板(8)上,电动机支架(12)纵向一端与救护车方向盘侧面(7)垂直距离320毫米,电动机(11)上的电动机底部安装孔(11-1)与四个电动机支架孔(12-1)采用M10*40螺栓连接安装,电动机输出轴(11-2)端与救护车方向盘侧面(7)垂直距离为255毫米,第四滚筒(1-8)中心与电动机输出轴(11-2)中心垂直距离为450~490毫米,第四滚筒(1-8)靠近救护车方向盘侧面(7)一端焊接连接第一带轮(13),电动机输出轴(11-2)端焊接连接第二带轮(14),第一带轮(13)与第二带轮(14)间采用氯丁橡胶或尼龙第二传送带(15)连接,第二传送带(15)长1200~1300毫米、宽20~30毫米、厚6~8毫米,第二支撑板(1-11)与第三支撑板(1-12)折叠时,第二滚筒(1-6)与定位块(2)上的定位螺栓(3)搭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安装折叠式机动运载工具担架传送装置的救护车,其特征是,第一支架短轴(1-1-1)、第二支架短轴(1-2-1)、第三支架短轴(1-3-1)与第四支架短轴(1-4-1)分别插入销子;第一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0-1-1)与第一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0-2-1)、第三支撑板多孔支撑条短轴(1-12-1-1)与第三支撑板双孔支撑架短轴(1-12-2-1)分别插入销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969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