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内饰生产过程的VOCs吸收净化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0368.X | 申请日: | 202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0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崔云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云兰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B01D5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生产过程 vocs 吸收 净化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汽车内饰生产过程的VOCs吸收净化处理系统,包括含VOCs气体的生产车间,含VOCs气体的生产车间内设置有离心抽风机,离心抽风机的进风口位于含VOCs气体的生产车间的内部;含VOCs气体的生产车间的外部设置有VOCs吸收塔,离心抽风机的出风管连通VOCs吸收塔的废气进气端,VOCs吸收塔的已净化废气排出端连通净化气体排出管的进气端;向上流过四个淋洗吸收通道内的含VOCs的废气与淋洗吸收液水花大面积充分接触,从而使含VOCs的废气中的VOCs充分溶解吸收到淋洗吸收液中,从而起到净化气体的作用,降低最终排放的废气中的VOCs浓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VOCs吸收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内饰件生产车间排放的VOCs为有机有害气体,VOCs气体可以溶解在生物柴油、煤油等溶剂中,从而作为VOCs的吸收剂,生物柴油、煤油等吸收剂有一定的粘度,在喷淋过程中很难产生大量飞溅的水花,进而造成气体与吸收剂的接触面积有限,从而限制了吸收效率。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汽车内饰生产过程的VOCs吸收净化处理系统。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汽车内饰生产过程的VOCs吸收净化处理系统,包括含VOCs气体的生产车间,所述含VOCs气体的生产车间内设置有离心抽风机,所述离心抽风机的进风口位于所述含VOCs气体的生产车间的内部;所述含VOCs气体的生产车间的外部设置有VOCs吸收塔,所述离心抽风机的出风管连通所述VOCs吸收塔的废气进气端,所述VOCs吸收塔的已净化废气排出端连通净化气体排出管的进气端。
进一步的,所述VOCs吸收塔,所述VOCs吸收塔为柱形回转壳体结构,所述净化气体排出管的进气端连通所述VOCs吸收塔的壳体顶端;所述VOCs吸收塔的回转壁体从上自下依次为同轴心一体化连接的上环壁、中环壁和下环壁;
所述上环壁的内部同轴心设置有环形高位吸收液腔,所述下环壁所围合的区域为低位吸收液腔;还包括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环形高位吸收液腔和低位吸收液腔,所述循环管上安装有泵,所述循环管在所述泵的驱动下能将低位吸收液腔内的吸收液抽到所述环形高位吸收液腔内;
所述中环壁为上粗下细的锥环壁体,所述中环壁的锥环壁体的内壁为液体引流锥面内壁,液体能贴在液体引流锥面内壁从上自下流动;所述中环壁的上端成圆周阵列分布有若干连通管,各所述连通管的入口均连通所述环形高位吸收液腔的底部,各所述连通管的出口对应到所述液体引流锥面内壁的上端,从连通管的出口导出的液体会导向所述液体引流锥面内壁的上端,然后液体贴在液体引流锥面内壁从上自下流动,最终回流至低位吸收液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上环壁的下端内壁一体化设置有内齿圈,所述内齿圈的围合范围内同轴心设置有中心齿轮,所述中心齿轮下端同轴心固定连接有中心杆;所述VOCs吸收塔的顶部壁体的上方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中心齿轮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通过第一轴承与所述顶部壁体上的轴承孔转动配合;所述中心齿轮的四周成圆周阵列分布有四个行星齿轮,四个所述行星齿轮均在所述内齿圈的围合范围内;四个行星齿轮均与中心齿轮和内齿圈啮合;
还包括十字形齿轮支架;所述十字形齿轮支架的中心处的中心轴承孔通过第二轴承与所述输出轴旋转配合;所述十字形齿轮支架包括四个支架末端,十字形齿轮支架的四个支架末端的四个轴承孔通过四个第三轴承转动设置有四个齿轮轴,四所述齿轮轴分别同轴心固定连接四所述行星齿轮;
每一个所述行星齿轮的下端均同轴心固定连接有一根行星杆,四根所述行星杆呈圆周阵列分布在所述中心杆的四周;各所述行星杆绕中心杆轴线周转的同时还均沿自身轴线自转;各所述行星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离心喷溅器;各所述离心喷溅器随所述行星杆绕中心杆轴线周转的同时还均沿自身轴线自转;所述离心喷溅器绕中心杆轴线周转的过程中能实时接收到液体引流锥面内壁上流动的吸收液,所述离心喷溅器的自转能将所接收到的淋洗吸收液以旋转离心的方式喷溅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云兰,未经崔云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03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烟草NtDREB-1BL1转录因子及其应用
- 下一篇:多工位检测包装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