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脉冲扫射式流体振荡激励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01136.6 | 申请日: | 202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30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士奇;宋汉强;张翠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5C1/22 | 分类号: | F15C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51 | 代理人: | 柯宏达 |
地址: | 10130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脉冲 扫射 流体 振荡 激励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脉冲扫射式流体振荡激励器,包括第一部分流体振荡器,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流体振荡器,所述第一部分流体振荡器包括一个第一部分进口、两个第一部分出口、以及至少一个用于周期性地使流体从两个出口交替出去的第一部分反馈通道,所述第二部分流体振荡器包括一个第二部分进口、一个第二部分出口,以及至少一个用于周期性地改变第二部分出口射流方向的第二部分反馈通道,所述第一部分流体振荡器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出口连接有所述第二部分流体振荡器。本实施例通过将两种形式的流体振荡器融合,形成脉冲扫射式流体振荡激励器,使得在激励器的出口形成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发生振荡变化的激励射流。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流体振荡器,尤其涉及一种脉冲扫射式流体振荡激励器。
背景技术
主动流动控制是在流动环境中直接注入合适的扰动模式以与系统的内在模式相耦合,达到以小的能量消耗获取高的控制效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控制作用。与传统的被动控制方法或稳态吹吸方法相比,基于周期性非稳态激励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效率更高。这些周期性非稳态的扰动可以由各种激励器产生。相比较其他类型的激励器,流体振荡器没有任何活动部件,能在一定的稳态进口流体压力下,在出口处产生振荡射流。由于其振荡流动完全是自激发和自维持的,完全依靠自身内部的流体特性,所以它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具有天然优势。并且其工作频率范围宽广,从几十赫兹到几万赫兹;射流速度可实现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变化。
目前已有的流体振荡器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脉冲射流式流体振荡器,另外一大类为扫射流式流体振荡器。
脉冲式射流振荡器的特点是:含有一个进口,两个出口。在稳态的进口条件下,即进口流量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主流动在两个出口交替的流出,在每个出口处,沿出口通道方向,形成了脉冲式的射流。而扫射流式流体振荡器的特点是:只含有一个出口和一个出口。在稳态的进口条件下,即进口流量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主流动在出口处的速度绝对值不发生变化,但是其方向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以一定的频率摆动,形成扫射式的射流。上述两种振荡器均无法在出口形成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发生振荡变化的激励射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脉冲扫射式流体振荡激励器,具体实现方式:
一种脉冲扫射式流体振荡激励器,包括第一部分流体振荡器,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流体振荡器,所述第一部分流体振荡器包括一个第一部分进口、两个第一部分出口、以及至少一个用于周期性地使流体从两个出口交替出去的第一部分反馈通道,所述第二部分流体振荡器包括一个第二部分进口、一个第二部分出口,以及至少一个用于周期性地改变第二部分出口射流方向的第二部分反馈通道,所述第一部分流体振荡器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出口连接有所述第二部分流体振荡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流体振荡器为脉冲式射流振荡器,所述第一部分流体振荡器还包括:第一侧壁通道和第二侧壁通道,两个所述第一部分出口分别为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
所述第一部分进口通过所述第一侧壁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部分进口通过所述第二侧壁通道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反馈通道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反馈通道和第二反馈通道;所述第一侧壁通道靠近所述第一出口设有第一反馈出口;所述第二侧壁通道靠近所述第二出口设有第二反馈出口;所述第一部分进口连通有第一反馈回口和第二反馈回口,所述第一反馈出口与所述第一反馈回口通过所述第一反馈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反馈出口与所述第二反馈回口通过所述第二反馈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反馈通道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一部分进口与所述第一侧壁通道和所述第二侧壁通道的连接部设有第一反馈口和第二反馈口,所述第一反馈口与所述第二反馈口通过所述第一部分反馈通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11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