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收汽车振动能量的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01461.2 | 申请日: | 202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90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颜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三尔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9/19;F16F9/36;F16F9/32;H02K3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识智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67 | 代理人: | 邓陶钧 |
地址: | 221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汽车 振动 能量 减震器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震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回收汽车振动能量的减震器,包括液压筒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右侧插置在液压筒的内部,活塞杆的右侧末端连接固定有活塞块,且活塞块置于液压筒的内部,活塞杆内和活塞杆的外圈还包括减震结构和回收结构,减震结构包括挡板、上卡罩、下卡罩、弹簧、套筒、卡块和通孔;所述挡板环绕焊接固定在活塞杆的左侧外圈,套筒套置在液压筒的右侧外圈。本发明通过在活塞杆的内部嵌入固定有多个磁铁,并且在弹簧的内圈环绕固定有线圈,在使用减震器的时候弹簧被压缩会使线圈往复运动从而切割磁感线,从而可以使线圈内部产生感应电流被回收利用,能够合理的将汽车行进过程中减震器处产生的能量回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回收汽车振动能量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的发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使用汽车的用户越来越多,汽车的使用区域也越来越广泛,为了使汽车行驶时更加平稳,乘坐更加舒适,汽车悬架中会安装减震器。目前普遍使用的减震器是液压减震器,活塞通过螺栓铆接在活塞杆上,且在液压减震器的外圈还会环绕固定有弹簧,与内部的液压阻尼器相互配合,从而实现较好的减震效果。
汽车减震器在工作过程中活塞杆会上下移动,在此过程中存在着能量的转换,而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减震器仅具备减震缓冲的作用,不具备能源回收的作用,汽车行进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不能合理的利用。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回收汽车振动能量的减震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收汽车振动能量的减震器,通过在活塞杆的内部嵌入固定有多个磁铁,并且在弹簧的内圈环绕固定有线圈,在使用减震器的时候弹簧被压缩会使线圈往复运动从而切割磁感线,从而可以使线圈内部产生感应电流被回收利用,能够合理的将汽车行进过程中减震器处产生的能量回收,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回收汽车振动能量的减震器,包括液压筒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右侧插置在液压筒的内部,活塞杆的右侧末端连接固定有活塞块,且活塞块置于液压筒的内部,活塞杆内和活塞杆的外圈还包括减震结构和回收结构;
减震结构包括挡板、上卡罩、下卡罩、弹簧、套筒、卡块和通孔;所述挡板环绕焊接固定在活塞杆的左侧外圈,套筒套置在液压筒的右侧外圈,套筒的右侧表面设置有卡槽,卡槽为多个,且多个卡槽呈阶梯型分布在套筒右侧,套筒右侧的液压筒表面设置有卡块,且卡块抵触在卡槽的内部,所述弹簧套置在挡板和套筒之间的活塞杆和液压筒的外圈,挡板右侧的活塞杆外圈套置固定有上卡罩,且套筒左侧的液压筒外圈套置固定有下卡罩,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触在上卡罩和下卡罩的内部,活塞块的外圈开设有通孔,且活塞块的外圈与液压筒内部设置的储油室的内壁接触;
回收结构包括上限位槽、下限位槽、橡胶套、磁铁和线圈;所述磁铁为多个,且多个磁铁嵌入固定在活塞杆的上下端内部,多个磁铁均匀的分布在活塞杆内部,所述线圈环绕固定在弹簧的内圈表面,所述上限位槽开设在上卡罩的右侧外圈表面,且下限位槽开设在下卡罩的左侧外圈表面,上限位槽和下限位槽之间的活塞杆外圈套置固定有橡胶套,橡胶套的两端分别通过上卡块和下卡块嵌入在上限位槽和下限位槽的内部,且橡胶套位于弹簧的内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下卡罩的中部开设有杆槽,且液压筒通过杆槽贯穿下卡罩的中部,杆槽外圈的下卡罩表面开设有漏水孔,漏水孔为多个,且多个漏水孔均匀的分布在下卡罩外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线圈通过扎带捆绑固定在弹簧的内圈表面,扎带为多个,且多个扎带等距的捆绑在弹簧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液压筒的内部左侧套置固定有密封圈,活塞杆的右侧置于密封圈内侧,且活塞杆的外壁与密封圈内壁贴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活塞杆的左侧末端固定有上吊环,且上吊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活塞杆的左侧末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三尔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三尔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14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