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人配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01942.3 | 申请日: | 202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1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屠强;彭峻;黄小杰;王理林;蒋太海;彭常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科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3/00 | 分类号: | B65G6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彭家恩;彭愿洁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区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人 配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配送系统,包括:无人机停机坪,包括:停机坪本体,以及设置在停机坪本体上的舱门开合机构;停机坪本体设有贯通其的投递口;取放装置位于投递口的下方,其用于从所述投递口处取货,或者,向所述投递口处送货;配送装置,包括:配送轨道,至少一个配送车,以及设置在所述配送车上的货叉。挂载有货物的无人机降落到停机坪本体的投递口处,投递口处的舱门开合机构打开投递口,取放装置从该投递口处取走货物,该货物由配送装置中配送车上的货叉转移至配送车,配送车沿配送轨道将货物送达到预设送货位处。如此,可以将货物准确的投递到用户指定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流配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配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应用于快递运输的物流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众所周知,快递业无论是人工成本还是派送时间成本,最昂贵的都是在“最后一公里”,目前的解决方案大多采用智能快递柜投递的方式进行,或者,通过无人机将快递送达到快递柜,通过快递柜提供的24小时自助取寄件服务,可有效减少快递员的二次配送。
然而,此种方式仅是通过无人机将货物送达到公共快递柜,再由用户自行提取,而不能直接送达到用户手中。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无人配送系统,以将货物精准的送到用户指定的位置处。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人配送系统,包括:
无人机停机坪,包括:停机坪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停机坪本体上的仓门开合机构;所述停机坪本体设有贯通停机坪本体的投递口,所述仓门开合机构用于在将无人机定位在定位区后、打开所述投递口,或者,在无人机飞离后、封闭所述投递口;
位于所述投递口下方的取放装置,用于从所述投递口处取货,或者,向所述投递口处送货;
配送装置,包括:配送轨道,至少一个配送车,以及设置在所述配送车上的货叉;所述配送轨道的一端与所述取放装置对接,另一端对接至少一个预设送货位;所述配送车可沿所述配送轨道的长度方向往复行走,以配送;所述货叉用于从所述取放装置取货、并向所述预设送货位送货,或者,从所述预设送货位取货、并向所述取放装置送货。
可选地,所述的无人配送系统,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取放装置与配送轨道一端之间的缓存装置,所述缓存装置用于缓存从所述投递口处取走的货物,或者,缓存向所述投递口处输送的货物;所述货叉从所述缓存装置取货、并向所述预设送货位送货,或者,从所述预设送货位取货、并向所述缓存装置送货。
可选地,所述的无人配送系统,其中,所述配送轨道包括:主轨道,多个分支轨道,以及多个轨道变向装置,所述轨道变向装置包括:变轨动力机构和移动轨,所述移动轨的长度至少能容纳在配送轨道上行走的配送车;所述主轨道的一端对接所述缓存装置,所述分支轨道的末端为所述预设送货位;所述主轨道上设有多个第一变轨空位,所述分支轨道上设有第二变轨空位,所述第一变轨空位和第二变轨空位均适配于所述移动轨,以便所述移动轨在第一变轨空位处与所述主轨道对接,或者,在第二变轨空位处与所述分支轨道对接;所述变轨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移动轨在第一变轨空位和第二变轨空位之间切换,以实现配送车的变轨。
可选地,所述的无人配送系统,其中,所述货物上设有与所述预设送货位相匹配的配送信息标识,各所述轨道变向装置的移动轨上都设有用于识别所述配送信息标识的识别单元,所述识别单元与所述变轨动力机构电连接,用于在识别该分支轨道对应的预设送货位的配送信息标识时,控制所述配送车移动到与该分支轨道的第二变轨空位对应的主轨道的第一变轨空位处,并使所述变轨动力机构驱动该预设送货位对应的所述移动轨在该预设送货位对应的第一变轨空位与该预设送货位对应的第二变轨空位之间切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科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科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19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