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孔激发极化观测方法、系统和电极串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2636.1 | 申请日: | 202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5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贾定宇;高文利;冯杰;王宇航;欧洋;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V3/08 | 分类号: | G01V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赵薇 |
地址: | 0650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发 极化 观测 方法 系统 电极 | ||
1.一种跨孔激发极化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发射机与多极全波形接收机分别布置于地面,发射电极放置在发射井中;
将电极串放置在测量井中,所述电极串包括多个按预设距离阵列纵向排布的电极端子,每个电极端子分别与多极全波形接收机相连;
采用多极全波形接收机同时采集电极串中多个电极端子的多组全波形测量数据;
根据多个电极端子的多组全波形测量数据计算目标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电极串的相邻两个电极端子之间的距离为单位极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多个电极端子的多组全波形测量数据计算目标参数包括:
按地质情况采用极距为单位极距倍数的多个电极端子所对应的多组全波形测量数据计算目标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波形测量数据包括电位数据和电位梯度数据。
5.一种用于跨孔激发极化的电极串,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孔激发极化观测方法,所述电极串放置在测量井中,用于在不同位置感应附加电场;所述电极串包括多个按预设距离阵列纵向排布的电极端子,每个电极端子分别与多极全波形接收机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跨孔激发极化的电极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串通过多芯电缆与所述多极全波形接收机相连;所述多芯电缆的每个芯体连接一个电极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跨孔激发极化的电极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子包括电极本体和包覆所述电极本体的保护套。
8.一种跨孔激发极化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机、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跨孔激发极化的电极串和多极全波形接收机;
所述发射机用于通过发射电极在发射位置向地下提供连续正负方波信号,以产生随时间变化的附加电场;
所述多极全波形接收机用于同时采集电极串中多个电极端子的多组全波形测量数据,以根据多个电极端子的多组全波形测量数据计算目标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极全波形接收机包括电源模块、信号调理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所述信号调理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调理模块包括多组信号调理单元,所述信号调理单元包括依次相连的采集模块、放大模块、滤波模块和A/D转换模块,每组信号调理单元的采集模块与一个电极端子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263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口罩机耳带上线焊接切割一体装置
- 下一篇:LED户外模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