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钛基二氧化铱阳极的电化学/高级氧化耦合体系降解甲醛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3007.0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6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楠;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凡邸(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C02F10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东丽区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钛基二 氧化 阳极 电化学 高级 耦合 体系 降解 甲醛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甲醛污染物去除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钛基二氧化铱阳极的电化学/高级氧化耦合体系降解甲醛的方法,包括制备石墨‑‑‑炭黑混合辊压电极—合成双氧水—构建紫外线/双氧水高级氧化体系步骤。该基于钛基二氧化铱阳极的电化学/高级氧化耦合体系降解甲醛的方法,可以对甲醛溶液进行降解,紫外线/双氧水高级氧化技术利用紫外线激发解离双氧水产生强氧化氢羟基自由基,而使有机分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和H2O等无毒无害的无机小分子物质,甲醛的降解效率较高,且紫外线/双氧水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氧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甲醛污染物去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钛基二氧化铱阳极的电化学/高级氧化耦合体系降解甲醛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甲醛为无色液体,分子量30.03,有刺激性气味,对空气比重为1.04,易溶于水、醇和醚,其35%~40%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此溶液在室温下极易挥发,加热更甚,甲醛易聚合成多聚甲醛,而多聚甲醛受热易发生解聚作用,在室温下就能放出微量的气态甲醛。甲醛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上制造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等)、塑料、皮革、造纸、人造纤维、胶合板等,另外用作消毒、防腐和熏蒸剂等时,由于直接使用而污染空气。
目前,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属于致癌和致畸形物质,作为具有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世界卫生组织(WHO)工作组曾对甲醛规定了它对嗅觉、眼睛刺激和呼吸道刺激潜在致癌力的阈值,并指出当甲醛的室内环境浓度超标10%时,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各国都对空气中甲醛浓度的限值作了严格规定,我国也于1996年颁布了《居室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规定居室空气中甲醛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8mg/m3。甲醛是世界上公认的潜在致癌物,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甲醛对动物是强有力的致癌物。甲醛的刺激毒性对人的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有相当大的危害,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最终造成免疫力功能异常、肝损伤、肺损伤及神经中枢系统受到影响,如头痛、头晕、咽干、咳嗽等,而且还能致使胎儿畸形。另外,由于其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会有头痛、软弱无力等症状。其慢性作用同样对人的身体健康同样造成威胁。目前国内外对甲醛去除的研究非常关注,目前常用的甲醛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吸附法、化学吸收法、热破坏法、催化氧化法、电解氧化法、生物法、光催化氧化法等。上述技术均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利用活性炭对甲醛进行物理吸附会很快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平衡后的稳定性较差,容易从吸附剂上发生脱附,易受温度变化和甲醛浓度变化的影响。化学吸收法中常用无机的铵盐和亚硫酸盐吸收甲醛,铵盐溶液在使用过程中易放出氨气;而亚硫酸(氢)盐与甲醛反应是可逆的,在溶液的pH值和环境温度发生改变时会释放出其吸收的甲醛。而使用有机含氮化合物吸收甲醛,吸收剂需定时更换,成本较高,吸收后的废液没有完全将甲醛完全矿化为无机物,处理时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植物吸收法去除甲醛效率比低,而且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甲醛中的植物易出现病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钛基二氧化铱阳极的电化学/高级氧化耦合体系降解甲醛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钛基二氧化铱阳极的电化学/高级氧化耦合体系降解甲醛的方法,具有甲醛吸收效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氧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优势。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甲醛吸收效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氧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钛基二氧化铱阳极的电化学/高级氧化耦合体系降解甲醛的方法,包括制备石墨---炭黑混合辊压电极—合成双氧水—构建紫外线/双氧水高级氧化体系步骤,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凡邸(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凡邸(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30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