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痕翻板折弯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3120.9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1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尚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聚汇元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5/02 | 分类号: | B21D5/02;B21D37/10;B21D37/12;B21D45/0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朗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62 | 代理人: | 赵华;贾传美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痕翻板 折弯 模具 | ||
本发明属于板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无痕翻板折弯模具,包括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液压缸,且上模具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导向套,且导向套中滑动套设有导向柱,所述固定板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下压柱,且下压柱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可拆卸的压头柱,四个所述导向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下模具,且下模具的凹槽处固定安装有挤压板,所述挤压板下方固定安装有支撑板,且支撑板与挤压板之间固定安装有若干个大小相同并均匀分布的弹簧。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仅够避免折弯过程中出现卡模或者出现折痕现象,还能对钢板进行不同角度的弯折操作,为操作者带来了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板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痕翻板折弯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梯行业内,越来越多的部件采用带有保护膜的材质,例如轿壁、轿门、厅门、门灯方管、左右操纵臂等,对这些材质的表面要求很严格,在不撕掉保护膜的情况下,保证表面折弯痕迹不存在,以避免保护膜内的材质出现折弯痕迹。针对一些特殊材质,例如黑钛金、白镜面、玫瑰金等,如果折弯的时候出现折痕,很容易破坏板材的外观,因痕迹不能去除,造成零件报废。
现有技术中,最常见的折弯模具为传统V型折弯模具,由于V型折弯模具的转角部位为圆弧折弯角,在加工过程中,在进行厚钢板的折弯时自然会产生较大的折弯痕迹,刨槽零件需要折弯时,也会出现很明显的折弯痕迹,而且不能对钢板进行各种角度弯折,为此,提出一种无痕翻板折弯模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无痕翻板折弯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痕翻板折弯模具,包括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液压缸,且上模具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导向套,且导向套中滑动套设有导向柱,所述固定板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下压柱,且下压柱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可拆卸的压头柱,四个所述导向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下模具,且下模具的凹槽处固定安装有挤压板,所述挤压板下方固定安装有支撑板,且支撑板与挤压板之间固定安装有若干个大小相同并均匀分布的弹簧,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固定焊接有两个相对应的导杆,且导杆可在移动孔中滑动,所述导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螺母块,且螺母块内螺纹套设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旋钮,且下模具的两侧固定焊接有底座,所述挤压板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上顶块,且上顶块中固定安装有可拆卸的成型槽。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固定安装有固定螺栓。
优选的,所述螺杆上固定焊接有限位块,且限位块固定安装在下模具内部。
优选的,所述螺母块的一侧固定焊接有限位杆,且移动孔的内壁上开设有与限位杆相对应的滑槽。
优选的,所述挤压板的顶端位于成型槽两侧固定连接有液压杆,且液压杆的顶管固定安装有可转动的转轴。
优选的,所述成型槽位于压头柱的正上方,且压头柱与成型槽的形状相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首先通过固定螺栓将底座上的下模具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模具通过法兰盘与液压缸固定连接,带动上模具向下移动,下模具上的导向柱能够正好插入导向套的内部,对模具进行定位导向,避免出现偏移的现象,使得上模具与下模具表面贴合,上模具上的压头柱继续向下移动对钢板挤压,挤压板受力后带动弹簧压缩,转轴通过滚动减小折痕,折弯成型完毕后,上模具向上移动,从而使得弹簧复位,将成品顶出,当加工不同角度的钢板时,将液压杆的高度调整,再替换合适的压头柱和成型槽,同时调整挤压板的高度,转动旋钮,螺杆就会带动螺母块进行转动,由于螺母块与限位杆的固定连接,限位杆与滑槽的滑动连接,限位杆通过滑槽限制了螺母块的圆周运动,螺母块只能进行上下移动,螺母块通过导杆带动挤压板移动,以此来事宜不同大小的钢板折弯。
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仅够避免折弯过程中出现卡模或者出现折痕现象,还能对钢板进行不同角度的弯折操作,为操作者带来了便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聚汇元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聚汇元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31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拉手面板生产工艺
- 下一篇: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