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铁路轨道系统的防爬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6358.7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3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农兴中;贺利工;阮莹;罗信伟;刘堂辉;刘文武;尹华拓;祝朋玮;赖晨翔;赵晨;王明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13/02 | 分类号: | E01B1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郝传鑫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铁路 轨道 系统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铁路轨道系统的防爬装置,以轨道的延伸方向为纵向,在平行于轨道面的平面内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为横向,其中,所述防爬装置包括至少一对呈横向对称布置的防爬器,所述防爬器包括防爬基座和传力垫,所述防爬基座设置在所述钢轨的底部且位于相邻的两条所述轨枕之间,所述防爬基座的纵向两侧端面分别与相邻的两条所述轨枕的纵向端面贴合相抵,所述传力垫连接在所述防爬基座的上端,所述传力垫对称地贴合在所述钢轨的两侧侧面及底部。采用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的铁路轨道防爬装置防爬效果差和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铁路轨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铁路轨道系统的防爬装置。
背景技术
钢轨受机车车辆动荷作用而发生挠曲时,钢轨断面发生转动,轨顶被缩短,轨底被拉长。若钢轨与轨枕连接不牢,在受到车辆轴重时,钢轨产生挠曲,车轮前钢轨断面的转动引起轨底在垫板上顺着行车方向而滑动,造成爬行。爬行是轨道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能引起轨枕位置歪斜、间距不正和轨缝不匀等现象,对线路的破坏性很大。钢轨爬行不仅带动接头枕木产生接头病害,而且其他枕木的位移也使线路几何尺寸发生变化。
传统的防止线路爬行的措施是加强轨道中间扣件的扣压力和接头夹板的夹紧力,同时采用以防爬器和防爬支撑组成的防爬设备来共同抵抗钢轨爬行,还可以安装轨距杆或轨撑。但是一般的铁路轨道的防爬装置都是采用穿销式固定钢轨的方式,将楔形钉打入钢轨和轨枕连接处的地面内部,以达到固定轨道的效果,但是此种方法需要将楔形钉钉入较深的土质层中进行轨道的固定,比较耗费固定钢轨的人力和资源,同时插入的楔形钉之间不能相互牵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楔形钉在处于长期的振动环境下会产生松动的情况,导致楔形钉固定钢轨的使用寿命并不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铁路轨道系统的防爬装置,能够解决现有的铁路轨道防爬装置防爬效果差和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铁路轨道系统的防爬装置,铁路轨道系统包括轨道板、多条铺设在轨道板上的轨枕和两条铺设在轨枕上的钢轨,以轨道的延伸方向为纵向,在平行于轨道面的平面内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为横向,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装置包括至少一对呈横向对称布置的防爬器,所述防爬器包括防爬基座和传力垫,所述防爬基座设置在所述钢轨的底部且位于相邻的两条所述轨枕之间,所述防爬基座的纵向两侧端面分别与相邻的两条所述轨枕的纵向端面贴合相抵,所述传力垫连接在所述防爬基座的上端,所述传力垫对称地贴合在所述钢轨的两侧侧面及底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防爬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对呈横向对称布置的固定器,所述固定器与所述防爬器一一对应,所述固定器包括固定杆、夹杆和连接柱,所述固定杆呈纵向放置且位于相邻的两条所述轨枕的外侧,所述夹杆设有两条且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固定杆的纵向两端,两条所述夹杆分别与相邻的两条所述轨枕远离所述防爬基座的另一纵向端面贴合相抵,所述连接柱垂直连接于所述固定杆的中部,所述防爬基座的横向端面开设有与所述连接柱的末端连接的焊接孔。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夹杆设有与所述轨枕的纵向端面贴合相抵的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上设有凹凸纹。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夹杆的一端连接有圆柱,所述固定杆的纵向端部设有与所述圆柱滑动连接的圆孔,所述固定杆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圆柱伸缩长度的限位构件。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以相邻的两个所述轨枕之间的区域作为一区段,除具有所述防爬器和固定器的区段外,其余区段内均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纵向两侧端面分别与相邻的两条所述轨枕的纵向端面贴合相抵。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防爬基座的纵向截面为倒梯形,所述轨枕的纵向截面为正梯形。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防爬基座的纵向端面与所述轨枕的纵向端面之间设有减振垫。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防爬基座、所述传力垫和所述钢轨之间通过螺栓固定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63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纱管传送轨道
- 下一篇:一种中红外透过滤光片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