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电吸能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06599.1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9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谢向东;张建坤;杜国锋;张劲峰;王子敬;黄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H02N2/18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黄君军 |
地址: | 434023***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电 阻尼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电吸能阻尼器,包括外壳组件、传力杆组件和吸能组件;所述吸能组件设置于所述中部腔内,包括两对第一弯折梁组和第二弯折梁组且均具有自由端和固定端,每一所述第一弯折梁组的自由端均与一所述第二弯折梁组的自由端相对应且互不接触,所述第一弯折梁组自由端通过磁力改变所述第二弯折梁组自由端的位置。本发明通过引入传力杆组件和吸能组件,依靠自身进行能量吸收并将振动能转化为电能,以收集利用;同时吸能组件的弯折梁之间通过磁力相互作用来进行减震,避免了组件间的直接接触,使使用寿命显著延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电吸能领域,特别是一种压电吸能阻尼器。
背景技术
阻尼器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在工程结构的不断复杂化的今天,人类或自然活动影响下产生的震动不断增多,这些产生的震动往往都会被工程结构本身所吸收,长此以往工程结构本身不断吸收这些能量就会对其结构特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其安全性和耐久性。
现在根据实际需求产生了许多不同种类和不同应用场景的阻尼器来吸收能量减少震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阻尼器往往是利用弹簧或者变形金属进行能量吸收,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这些阻尼器往往依靠自身构件进行能量的消耗,也就是说,直接将工程结构上的能量转移到阻尼器上进行消耗,而并未对这些能量进行合理的收集利用;在实际工作时常常因为阻尼器构件之间的直接摩擦与碰撞,使阻尼器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故需要提出一种新的阻尼器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电吸能阻尼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阻尼器寿命较短且传递至阻尼器上的振动能并未能有效收集利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电吸能阻尼器,包括外壳组件、传力杆组件和吸能组件;外壳组件包括壳体、两块盖板和两块隔板,壳体为矩形筒体结构,壳体两端分别与盖板连接,隔板固定设置于壳体的内腔中并均与盖板平行,两块隔板将壳体和盖板包围的腔体分为顶部腔、中部腔和底部腔;吸能组件设置于中部腔内,包括两对第一弯折梁组和第二弯折梁组,且均具有自由端和固定端,每一第一弯折梁组的自由端均与一第二弯折梁组的自由端相对应且互不接触,第一弯折梁组自由端通过磁力改变第二弯折梁组自由端的位置;传力杆组件垂直贯穿盖板和隔板并与两者均滑动连接,传力杆组件垂直贯穿两个第一弯折梁组并与第一弯折梁组均固定连接。
其中,壳体上设置有顶部滑槽组、两组承台和底部滑槽组;顶部滑槽组为设置于顶部腔内壁的四条滑槽,底部滑槽组为设置于底部腔内壁的四条滑槽,顶部滑槽组和底部滑槽组结构相同,两者均与传力杆组件滑动连接;每组承台包括分别设置于中部腔的四内壁面上的四条承台,每组承台均与一块隔板的四边固定连接,且隔板设置于承台远离吸能组件一侧。
优选的,盖板上均垂直贯穿设置有直线轴承,传力杆组件通过直线轴承与盖板滑动连接。
其中,传力杆组件包括传力杆、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弹簧组、第二限位板和第二限位弹簧组;传力杆垂直贯穿盖板和隔板并与两者均滑动连接,传力杆垂直贯穿若干第一弯折梁组并与第一弯折梁组均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板为大小相同的十字形板状结构,分别垂直固定于传力杆的两端,且固定连接点均为十字形板状结构的中心;第一限位板和第一限位弹簧组均位于顶部腔中,第一限位板与顶部滑槽组滑动连接,第一限位弹簧组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限位板两侧的弹簧,且均同轴套设于传力杆上,第一限位弹簧组远离第一限位板的两端分别同盖板和隔板固定连接;第二限位板和第二限位弹簧组均位于底部腔中,第二限位板与底部滑槽组滑动连接,第二限位弹簧组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二限位板两侧的弹簧,且均同轴套设于传力杆上,第二限位弹簧组远离第二限位板的两端分别同盖板和隔板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弯折梁组包括平行排布的若干无孔弯折梁和一条带孔弯折梁,第二弯折梁组包括平行排布的若干无孔弯折梁,第一弯折梁组中的无孔弯折梁与带孔弯折梁均在第二弯折梁组中存在一无孔弯折梁与其位置一一对应;传力杆垂直贯穿带孔弯折梁,并与带孔弯折梁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65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