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物中气态污染物的非靶向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6819.0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3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璐阳;韩英;苑蕊;石安美;张秋雨;丁莉;郝云鹏;唐铭;马鹏华;柳敏;刘金罐;张然;刘宁睿;王倩倩;武霏;孙之炜;张寅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 |
主分类号: | G01N27/62 | 分类号: | G01N27/62;G01N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罗文群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物 气态 污染物 靶向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中气态污染物的非靶向测试方法,属于分析化学技术领域。首先使用采样管富集建筑物中的气态污染物;用萃取剂对采样管中的填料进行萃取;萃取物离心后制成质控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分离液和质控样品进行非靶向测试;对质控样品的纯化质谱图进行解卷积,人工筛选后得到化合物的质谱信息;质谱信息与质谱数据库匹配后,获得化合物名称信息。建立化合物质谱信息与化合物名称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得到本地靶向数据库;离心分离液的质谱图与本地靶向数据库匹配,获得化合物的名称信息。本发明可减少样品中的基质干扰,提高检测灵敏度。本发明的数据结果重复性和准确性好,并具有检测精度高、时间短、效率高等诸多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中气态污染物的非靶向测试方法,属于分析化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人超过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污染会损害人体呼吸系统,引发病态建筑综合症、建筑有关疾病及多种化学污染物过敏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新增建筑数量巨大。板材等各种装饰装修材料被大量应用于室内装潢。这些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释放出甲醛、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向室内扩散,会影响人的健康,例如引起眼黏膜、鼻黏膜、呼吸道和皮肤等的刺激和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因此,建筑物内气态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建筑物内气态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是污染物监测和控制的关键技术。
建筑物内的气态污染物的检测流程通常为:气体采样-前处理-仪器分析。其中气体采样可利用热脱附管、聚氨酯、苏玛罐采集;前处理步骤可选择热脱附、索氏提取、快速溶剂萃取、微波萃取等;仪器分析一般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通过保留时间和化合物的质荷比来确定化合物信息。上述方法虽然应用广泛,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在采样方面,热脱附管对某些气态污染物的吸附效率低(例如:甲酸、苯)并且无法吸附沸点较高的气态污染物;聚氨酯采集气态污染物需要时间较长普遍在7天以上,同时会有较大的噪音;苏玛罐价格昂贵、体积大携带不方便,不适合进行大规模采样,也无法连续对一个空间内的气态污染物进行持续的采集,同时也无法采集小空间和密闭空间中的气态污染物。在前处理方面,热脱附不适用于高沸点的气态污染物;快速溶剂萃取和微波萃取,因为在萃取过程中需要高温的萃取环境,因此会导致低沸点的气态污染物检出率低,同时这两种萃取方式也无法同时处理大批量样品。在仪器分析方面,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后以保留时间和化合物的质荷比来确定化合物信息,普遍存在化合物的共流出问题,从而导致获得的化合物信息中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化合物并且数据处理步骤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建筑物中气态污染物的非靶向测试方法,对已有技术中的空气污染物检测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对污染物的检出率,并提高检测精度,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本发明提出的建筑物中气态污染物的非靶向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N个采样管,采样管的长度为50~200mm,直径为4~20mm,在各采样管中加入填料,将填料固定在采样管中部,填料的质量为50~1000mg;
(2)使用步骤1制备的N个采样管,采集建筑物中的N个不同空间位置的空气,采样流量为50~5000ml/min,采样时间为10~240min,获得N个采样管样品;
(3)从步骤(2)的N个采样管样品中取出填料,使用萃取剂对上述填料进行低温液-固萃取,萃取温度为-5~15℃,萃取时间为5~720min,获得N个萃取物;
(4)对步骤(3)中的N个萃取物进行离心分离,离心分离温度为-5~15℃,离心分离转速为6000~15000r/min,离心分离时间为10~60min,得到N个离心分离液体;
(5)从步骤(4)获得的N个离心分离液体中分别取出1~100μl离心分离液体,将取出的所有N种离心分离液体混匀,获得一个质控样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未经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68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