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光互补发电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7752.2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3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陈生明;张浩;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凌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龙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光 互补 发电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光互补发电控制系统,涉及发电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风力发电组、太阳能发电组和柴油机发电组,所述太阳能发电组通过DC/DC转换器连接有整流模块,所述风力发电组通过DC/DC转换器连接同步控制输电模块,所述柴油发电组通过稳压控制模块与所述同步控制输电模块连接;所述风力发电组与所述太阳能发电组均向蓄电池组进行充电,所述同步控制输电模块通过整流模块与所述蓄电池组连接,所述蓄电池组通过通过逆变器向交流负载供电。本发明通过在风光互补系统上增加了柴油发电组,解决了当连续出现无风阴雨天时,太阳能、风能、蓄电池提供的电能无法满足负载需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电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光互补发电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电的依赖越来越多,电力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动力来源。而与此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不可再生能源却正被耗尽,资源缺乏的压力不断增加。这样,如何解决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人们需求增加与资源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今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与探讨的重大问题。利用绿色可再生资源是一条很好的出路,风能、太阳能就是取之不尽的天然绿色可再生资源。无线通讯网络的覆盖范围取决于通讯基站的网络建设,而通讯基站的供电系统建设则成为提高通讯基站发布范围的最大制约因素。
目前,已有地区电源是采用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互补的发电系统,通过风能和太阳能的互补,可以有效解决下雨天或无风天的发电量不足的问题,保持稳定的电能输送。当时当遇到连续的阴雨无风天气时,蓄电池内的电量不停消耗,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发电机无法及时对蓄电池进行及时充电,从而出现供应的电能无法满足负载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光互补发电控制系统,通过在在风能和太阳能互补的基础上增加柴油发电组,解决了当风能、太阳能、蓄电池提供的电能无法满足负载需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风光互补发电控制系统,一种风光互补发电控制系统,包括风力发电组、太阳能发电组和柴油机发电组,所述太阳能发电组通过DC/DC转换器连接有整流模块,所述风力发电组通过DC/DC转换器连接同步控制输电模块,所述柴油发电组通过稳压控制模块与所述同步控制输电模块连接;所述风力发电组与所述太阳能发电组均向蓄电池组进行充电,所述同步控制输电模块通过整流模块与所述蓄电池组连接,所述蓄电池组直接向直流负载供电,所述蓄电池组通过通过逆变器向交流负载供电;所述交流负载的输电电路上连接有电压传感器,所述电压传感器用于监测输电电路上电压值。
进一步地,当电压传感器检测电压值大于正常值时,代表风能和太阳能总输出大于负载需求,则多出的余能储存在蓄电池组内。
进一步地,当电压传感器检测电压值小于正常值时,代表风能和太阳能总输出小于负载需求,此时蓄电池补充相应的电能满足负载需求。
进一步地,当蓄电池补充电能时,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值小于正常值,代表风能、太阳能、蓄电池总输出小于负载需求,此时启动柴油发电组提供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柴油发电组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提供电能:(1)柴油发电组通过同步控制输电模块与风力发电组并联运行,向负载提供稳定的交流电;(2)柴油发电组通过整流与太阳能发电组并联运行,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并向直流负载供电;(3)当风能、太阳能极弱时,柴油发电组单独向负载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柴油发电机组上设有用于启动和关闭柴油发电机的启停控制模块,所述柴油发电机上设有用于监控燃料状况的燃料监控模块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风能和太阳能互补的方式提供电能,确保可以获得稳定的总输出,有效解决无风或无光时供应中断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凌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凌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77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