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病毒传播的门把手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08429.7 | 申请日: | 2020-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8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林静;尹冬梅;李慧;王忠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E05B1/00 | 分类号: | E05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成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4 | 代理人: | 陈永虔 |
地址: | 2660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病毒 传播 门把手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病毒传播的门把手,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门把手在防感染时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使用者易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主体,主体是由纵轴及转杆组成,主体的拐角处有矩形盒;纵轴上有第一圆筒,第一圆筒与纵轴之间有第一单向离合器,纵轴前端有第一锥齿轮,第一圆筒上有第二圆筒,第一圆筒与第二圆筒之间有第二单向离合器;转杆上有第三圆筒,第三圆筒上有第四圆筒,第四圆筒上有第二锥齿轮,第三圆筒左侧有行星齿轮机构,太阳轮与第三圆筒固定在一起,齿圈与第四圆筒固定;第四圆筒右端有大齿轮,第四圆筒右端有圆板,圆板左端面上有小齿轮,圆板上右侧有转轴,转轴上有塑料薄膜,圆板右端固定有转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共卫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防病毒传播的门把手。
背景技术
门把手是人们每天都要接触的物体,导致把手上会附着细菌、汗渍、油污等,人们在经过时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若这种现象发生在医院,就会发生医患交叉感染,后果非常严重。现有技术中,免接触把手大致分为两种防止交叉感染的方式,一种是采用消毒水进行消毒,一种是采用更换塑料薄膜对接触部位进行物理隔绝。
采用塑料薄膜隔绝的方式在使用时,一部分是靠使用者手动更换,但是在更换时使用者需要手动转动手轮,使用者们共同使用手轮,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一部分采用两扇门的开合挤压对塑料薄膜的更换,但是对于这种门的结构大多数是不带门锁,如商店大门,有推力就能打开门,所以在使用中,使用者不一定使用把手,也可能推动其他部位进行开门动作,显然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还有少部分采用感应器控制电机对薄膜的更换,也存在较大问题,首先,其与门锁上的弹簧销栓连接,若电机出现故障或者薄膜用完,这时门还是会正常锁住,人员通过时必须要拧动把手,把手上的薄膜并未更换,这些人员大概率会出现交叉感染,其次,这种装置在使用中若出现塑料薄膜的破损或者打卷,则这些人员大概率还会出现交叉感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病毒传播的门把手,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门把手在防感染时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使用者易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门上的L形把手主体,主体是由垂直于门的纵轴及平行于门的转杆组成,所述的主体能以纵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主体的 拐角处有矩形盒,其中纵轴贯穿矩形盒后侧板,转杆贯穿矩形盒右侧板;纵轴上套装有第一圆筒,第一圆筒与纵轴之间安装有第一单向离合器,纵轴前端固定有与其同轴的第一锥齿轮,第一圆筒上套装有第二圆筒,第二圆筒固定不转,第一圆筒与第二圆筒之间安装有第二单向离合器,矩形盒能绕着第二圆筒转动并且不脱离;转杆上套装有能转动的第三圆筒,第三圆筒上套装有能转动的第四圆筒,第四圆筒上固定有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第三圆筒左侧有行星齿轮机构,其中太阳轮与第三圆筒固定在一起,齿圈与第四圆筒固定在一起,行星架套装在转杆上,正常情况下,行星架固定不转;
所述的第四圆筒右端贯穿矩形盒右侧板且置于矩形盒外侧,第四圆筒右端固定有大齿轮,第三圆筒右端伸出第四圆筒,第四圆筒右端固定有圆板,圆板左端面上有与大齿轮啮合的小齿轮,圆板上右侧有与小齿轮一一对应且与转杆平行的转轴,转轴可拆卸,转轴上缠绕有塑料薄膜,圆板右端固定有套装在转杆上的转筒,小齿轮绕着大齿轮转动能带动转轴绕着大齿轮公转的同时自转,与此同时,转筒将转轴上的塑料薄膜缠卷起来。
本发明结构巧妙,有效的把手上的接触点更换,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避免接触上一位的残留物,彻底隔绝把手上的病菌,能够实现免接触,适用于多种场合,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俯视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传动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5为图1中B向视图。
图6为图1中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未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84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