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畜禽粪便抗生素的降解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9522.X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5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曹皓;彭云贵;尹应武;尹海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紫光英力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3/00 | 分类号: | C05F3/00;C05G3/00;C05G3/60;A01N59/00;A01P1/00;A01P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畜禽 粪便 抗生素 降解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畜禽粪便抗生素的降解方法,具体的,涉及一种畜禽粪便常温消毒灭菌同时有效去除抗生素生产安全有机肥料的方法,所述方法为在畜禽粪便中混合碱金属碳酸盐‑双氧水混合试剂,或者先混入双氧水后混入碱金属碳酸盐溶液,放置或混合搅拌1小时以上,可得到抗生素含量低于10ppb有机肥料。本发明巧妙地利用更绿色安全的过氧化碳酸盐破坏畜禽粪便中的抗生素结构,降低了抗生素的活性和毒性,同时杀菌灭活粪便中的病菌。本简单工艺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经过处理后畜禽粪便抗生素含量可以从4300ppb降低到10ppb左右,远低于750ppb的抗生素含量要求,降解率为99.77%;细菌含量可以从9.2亿个/克,降低到3万个/克以下,灭菌率可达99.997%。使用更安全。使用碳酸钾/双氧水复合物更适合作为肥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肥料生产领域,具体涉及畜禽粪便及生物质中有效降解抗生 素及同时常温消毒灭菌生产安全有机肥料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畜禽粪便抗生 素的降解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兽用抗生素使用越来越普遍。然而,抗生素并不能 被动物完全吸收和降解,大部分仍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由粪便和尿液排出体 外,造成畜禽粪便中抗生素超标。另一方面,抗生素生产企业的发酵废渣中也残 留大量需要有效处理的抗生素。目前,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包括 喹诺酮类、多肽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六大类。由于 此类抗生素结构复杂、生物降解困难,这些抗生素进入环境中会很容易在环境中 积累,对微生物及植物种群产生严重影响,对人类的健康来说是严重的污染物。 微生物降解抗生素虽具有效果好及环保无害的优点,但存在处理效果受到的影响 因素多,处理结果波动性大,存在处理不完全及死区的问题。并且必须具有对抗 生素具有抗性的菌株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畜禽粪便尿液和抗生素企业发酵废渣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尚无安全高效的处理方法,导致畜禽粪便被禁止作为肥料, 发酵废渣难以作为肥料使用。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过碳酸钠、过碳酸钾或过碳酸钙进行粪便的氧化降解, 或者采用双氧水和一些助剂进行粪便的氧化降解,但是降解效果都不好,采用过 碳酸钠降解粪便中的抗生素成本比较高,时间也比较长,常温下难以进行有效的 降解反应,所以需要开发一种更高效、经济和便捷的粪便中抗生素降解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开发了一种选择性降解畜禽粪便等生物质中抗生素获得安全有机肥 料的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碳酸钠或者碳酸钾与双氧水能够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碳酸钠 或碳酸钾具有稳定双氧水的作用,复合物具有降解抗生素和消毒杀菌的作用。通 过碳酸钠的碱性、复合物的稳定性及双氧水的化学氧化活性的共同作用,可以实 现低用量和常温情况下高效降解抗生素。本发明通过碱金属碳酸盐和双氧水的用 量和条件的优化,开发出了常温条件下选择性破坏畜禽粪便中抗生素并同时杀灭 病菌和虫卵的有机肥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长时间发酵处理或高温消毒等过程的 能耗高及无法有效去除抗生素,病菌和虫卵的问题,解决了肥料领域采用过碳酸 钠、过碳酸钾等高昂的成本问题。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原料安全无毒,处理成本低, 低能耗,效果高效而简单的有益效果。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畜禽粪便常温消毒灭菌同时有效去除抗生素生产 安全有机肥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畜禽粪便中混入碱金属碳酸盐-双氧水混合试剂,或者先混入双氧水后混 入碱金属碳酸盐溶液,充分混合后放置1小时以上,得到抗生素合格的有机肥料, 所述碱金属碳酸盐-双氧水混合试剂中碱金属碳酸盐和双氧水的质量比为 (0.2-15)∶1;先混入双氧水后混入碱金属碳酸盐的情况下,双氧水和碱金属碳 酸盐的质量比为1∶(0.2-15);其中,碱金属碳酸盐-双氧水混合试剂占畜禽粪 便的质量百分比为1-10%。
优选的,上述方法中,所述碱金属碳酸盐为碳酸钠或碳酸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紫光英力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西南大学,未经北京紫光英力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95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