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11811.3 | 申请日: | 202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11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蔡素雄;王铁柱;江润洲;吴豪炎;喻晓东;曾永龙;任玉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H02B1/56 | 分类号: | H02B1/56;H02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电站 一次 设备 散热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气源发生装置和气流喷射装置,气源发生装置提供稳定的高压气源;气流喷射装置包括激光温度感应器与气流喷射枪,激光温度感应器连接在气流喷射枪上,激光温度感应器能够发射出激光并感应激光落点处的温度,气流喷射枪与气源发生装置连通并向激光落点处出发射气流。气流喷射装置置能产生初始速度高、散射面小、作用距离远的高压喷射气流,避免对设备直接接触且散热效果大幅提升,同时气流与激光温度感应器相结合能够精准进行散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等各领域对电力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保障供电过程的安全可靠,对维护整个社会、经济安全稳定运转有重要意义。变电站作为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便是保障供电可靠性的具体支撑。变电站一次电气设备作为直接生产和转换电能的设备,在传导、转换电能的过程中,能量传输较大,导电部件发热这一客观现象伴随整个电力生产过程;在设备高电压运行环境下,为了保证电气设备长期可靠运行,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其运维成本,结合电气绝缘要求和安全距离限制等客观条件约束,利用传热原理来设计散热装置处理散热问题是主流方向。
目前,主要利用以下三种传热原理应对设备散热处理:1、自然散热,不受任何外部辅助能量的影响,温度由局部散热装置向周围环境传热的方式控制,加装散热片;2、强制散热,通过风扇等装置加速设备周围的空气流动并除去热量的方法,实践中,增强这种对流传热能力的主要方法是适当增加散热总面积,在散热表面上产生相对大的对流传热系数);3、接触式散热,间接液体冷却是将液体冷却剂应用于与电气设备直接接触,通过中间介质系统,使热元件通过它。直接液体冷却称为浸入式冷却方法,即将液体与相关设备直接接触,通过冷却剂吸收热量并带走热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散热装置,当不具备外部装置提供额外散热能力的一次设备出现异常发热时,这类设备在自然空气对流的形式下,散热能力无法满足异常发热情况下设备产生的热量,本发明以解决这类变电站一次设备在运行温度过高时的散热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
气源发生装置,所述气源发生装置提供稳定的高压气源;
气流喷射装置,所述气流喷射装置包括激光温度感应器与气流喷射枪,所述激光温度感应器连接在所述气流喷射枪上,所述激光温度感应器能够发射出激光并感应激光落点处的温度,所述气流喷射枪与所述气源发生装置连通并向所述激光落点处出发射气流。
气流喷射装置置能产生初始速度高、散射面小、作用距离远的高压喷射气流,避免对设备直接接触且散热效果大幅提升,同时气流与激光温度感应器相结合能够精准进行散热。
作为优选,所述气流喷射装置还包括枢转机构,所述气流喷射枪的后端连接所述枢转机构,所述气流喷射枪能够绕枢转轴线旋转。
气流喷射装置能够绕枢转轴线旋转,使气流的喷射方向更多元化。
作为优选,所述气流喷射装置还包括平移机构,所述枢转机构连接在所述平移机构上,所述平移机构驱动所述枢转机构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运动。
平移机构能够带动枢转机构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运动,进一步扩大气流的喷射方向。
作为优选,所述枢转机构包括旋转轴、旋转支架和电机,所述旋转支架具有两个沿水平方向对置的连接孔,所述枢转轴线贯穿两个所述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外侧设有所述电机,所述旋转轴的至少一端穿设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供电局,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18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