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锅炉受热面积灰影响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15676.X | 申请日: | 202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74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波;岳峻峰;张恩先;管诗骈;黄亚继;耿察民;王亚欧;蔡亮;陶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M11/04 | 分类号: | F23M11/04;F23J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110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锅炉 受热 面积 影响 评价 方法 | ||
1.一种锅炉受热面积灰影响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采集锅炉进出口的烟气温度和工质温度,计算受热面实时传热有效度;
根据历史传热有效度或设计数据计算受热面清洁状态的传热有效度;
进行受热面本级工质温度影响和本级烟气温度影响评价;所述受热面本级工质温度影响评价包括:
对于在第i个烟气流程gi中处于第n级,在第j个工质流程wj处于第m级的单级受热面,本级工质温度影响的评价公式为:
其中,i=1~P;wj为第j个工质流程,j=1~Q;n为1至Ni的自然数,Ni为第i个烟气流程gi的受热面数;m为1至Mj的自然数,Mj为第j个工质流程wj的受热面数,P为烟气流程数;Q为工质流程数;gi为第i个烟气流程;ΔTWwj,m为在工质流程wj中处于第m级的受热面积灰对工质温度的影响评价结果;为在工质流程wj中处于第m级的受热面清洁状态的工质侧传热有效度;EWwj,m为在工质流程wj中处于第m级的受热面实时工质侧传热有效度;t'gi,n为在烟气流程gi中处于第n级的受热面入口烟气温度;t'wj,m为在烟气流程wj中处于第m级的受热面工质入口温度;
所述受热面本级烟气温度影响即积灰对自身出口烟气温度的影响,所述受热面本级烟气温度影响评价包括:
对于在第i个烟气流程gi中处于第n级,在第j个工质流程wj处于第m级的单级受热面,本级烟气温度影响的评价方法为:
其中,ΔTGgi,n为在烟气流程gi中处于第n级的受热面积灰对烟温的影响评价结果;为在烟气流程gi中处于第n级的受热面清洁状态的烟气侧传热有效度;EGgi,n为在烟气流程gi中处于第m级的受热面实时烟气侧传热有效度;
进行受热面传递工质温度影响和传递烟气温度影响评价;所述受热面传递工质温度影响为受热面积灰对其下游某一受热面出口工质温度的影响,所述受热面传递烟气温度影响为受热面积灰对其下游某一受热面出口烟气温度的影响;
对于在烟气流程gi中处于第n级,在工质流程wj处于第m级的单级受热面:
对本工质流程中后续m+1~M级受热面中第k级的传递工质温度影响为:
其中,ΔTWwj,m-k为在工质流程wj中处于第k级的受热面出口工质温度因第m级受热面的积灰造成的工质温度影响;
对本工质流程中后续m+1~M级受热面中第k级的传递烟气温度影响为:
其中,ΔTGg,m-k为在工质流程wj中处于第k级的受热面出口工质温度因第m级受热面的积灰造成的烟气温度影响;
对本烟气流程中后续n+1~N级受热面中第k级的传递工质温度影响为:
其中,ΔTWgi,n-k为烟气流程处于第k级的受热面出口烟气温度因第n级受热面的积灰造成的工质温度影响;
对本烟气流程中后续n+1~N级受热面中第k级的传递烟气温度影响为:
其中,ΔTGgi,n-k为烟气流程处于第k级的受热面出口烟气温度因第n级受热面的积灰造成的影响;
进行受热面叠加工质温度影响和叠加烟气温度影响评价;所述工质流程受热面的叠加工质温度影响为所有受热面积灰对该受热面出口工质温度的影响,所述受热面叠加烟气温度影响为所有受热面积灰对该受热面出口烟气温度的影响;
所述受热面叠加工质温度影响评价结果为:
或
其中,所述受热面叠加工质温度影响为对于各烟气和工质流程所有受热面积灰对工质流程wj的第Mj级受热面出口工质温度的总影响;
所述受热面叠加烟气温度影响评价结果为:
或
其中,所述受热面叠加烟气温度影响为各烟气和工质流程所有受热面积灰对烟气流程gi的第Ni级受热面出口烟气温度的总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未经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567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轴承
- 下一篇:原位生成AlN/SiC结合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