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外接端口的扳手及其包装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16427.2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45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孙向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又工机械工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25/38 | 分类号: | B65D25/38;B65D25/10;B65D51/24;B65D25/54;B65D4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崔建章 |
地址: | 271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外接 端口 扳手 及其 包装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基于外接端口的扳手的包装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用于作为支撑体的座壳(2)、设置在扳手本体(1)的其中一个开口的下嵌入块(4)、设置在扳手本体(1)的其中另一个开口的上嵌入块(6)、设置在下嵌入块(4)和上嵌入块(6)与座壳(2)之间的外摆装置,
外摆装置设置为包含有下转动轴(3)、摆动轴(5)、摆动拨叉(7)、上转动轴(8)、摆动拨盘(91)和弹簧(97),
按照进行外摆形成扇形骨架分布的方式把座壳(2)、下嵌入块(4)、上嵌入块(6)和外摆装置相互联接,
按照竖立存放的方式把下嵌入块(4)、上嵌入块(6)和外摆装置与座壳(2)联接,
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座壳(2)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侧面板(95)和第二侧面板(96),
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座壳(2)和第一附件装置之间,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提手(92)、压紧螺母(93)和盖板(94),
在座壳(2)上分别设置有下转动轴(3)、上转动轴(8)、提手(92)、第一侧面板(95)和第二侧面板(96),在下转动轴(3)上设置有下嵌入块(4)并且在上转动轴(8)和第一侧面板(95)之间设置有摆动拨盘(91),在摆动拨盘(91)上设置有摆动拨叉(7)并且在摆动拨叉(7)与摆动拨盘(91)之间设置有弹簧(97),在摆动拨叉(7)上设置有摆动轴(5)并且在摆动轴(5)上设置有上嵌入块(6),在提手(92)与第一侧面板(95)之间和提手(92)与第二侧面板(96)之间设置有盖板(94)并且在提手(92)与盖板(94)之间设置有压紧螺母(93),
座壳(2)设置为底板部(21)、顶板部(22)、第一侧片部(23)、第二侧片部(24)、第一支腿块部(25)和第二支腿块部(26)并且底板部(21)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支腿块部(25)和第二支腿块部(26)联接,第一侧片部(23)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板部(21)的上端端面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联接并且第二侧片部(24)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板部(21)的上端端面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联接,第一侧片部(2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顶板部(22)的下端端面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联接并且第二侧片部(24)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顶板部(22)的下端端面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联接,底板部(21)的侧面部、顶板部(22)的侧面部、第一侧片部(23)的侧面部和第二侧片部(24)的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侧面板(95)和第二侧面板(96)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一支腿块部(25)和第二支腿块部(26)分别设置为与第二侧面板(96)插接式联接,顶板部(2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提手(92)和盖板(94)联接并且第一侧片部(23)的内壁和第二侧片部(24)的内壁分别设置为与下转动轴(3)和上转动轴(8)联接,底板部(21)、顶板部(22)、第一侧片部(23)和第二侧片部(24)分别设置为矩形板状体并且底板部(21)、顶板部(22)、第一侧片部(23)和第二侧片部(24)设置为呈矩形管状体分布,第一支腿块部(25)和第二支腿块部(26)分别设置为矩形块状体,
下转动轴(3)设置为圆形杆状体并且下转动轴(3)的端头设置为与座壳(2)联接,下转动轴(3)设置为与下嵌入块(4)贯串式联接,
下嵌入块(4)设置为包含有第一下嵌入块部(41)、第二下嵌入块部(42)、第三下嵌入块部(43)和第四下嵌入块部(44)并且第一下嵌入块部(41)、第二下嵌入块部(42)、第三下嵌入块部(43)和第四下嵌入块部(44)分别设置为与下转动轴(3)转动式联接,第一下嵌入块部(41)、第二下嵌入块部(42)、第三下嵌入块部(43)和第四下嵌入块部(44)分别设置为矩形筒状体并且第一下嵌入块部(41)、第二下嵌入块部(42)、第三下嵌入块部(43)和第四下嵌入块部(44)设置为沿下转动轴(3)的中心线排列分布,第一下嵌入块部(41)的长度、第二下嵌入块部(42)的长度、第三下嵌入块部(43)的长度和第四下嵌入块部(44)的长度设置为呈系列化排列分布,
上转动轴(8)设置为具有环形凹槽体的圆形杆状体并且上转动轴(8)的端头设置为与座壳(2)联接,上转动轴(8)的环形凹槽体设置为与摆动拨盘(91)贯串式联接,
摆动拨盘(91)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摆动拨盘部(915)、第二摆动拨盘部(916)、第三摆动拨盘部(917)和第四摆动拨盘部(918)并且第一摆动拨盘部(915)、第二摆动拨盘部(916)、第三摆动拨盘部(917)和第四摆动拨盘部(918)设置为沿上转动轴(8)的中心线排列分布,第一摆动拨盘部(915)、第二摆动拨盘部(916)、第三摆动拨盘部(917)和第四摆动拨盘部(918)分别设置为包含有盘部(911)、驱动杆部(912)和叉杆部(914)并且盘部(911)的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驱动杆部(912)的内端头和叉杆部(914)的内端头联接,在驱动杆部(91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有齿形体(913)并且齿形体(913)设置为与第一侧面板(95)联接,盘部(911)设置为与上转动轴(8)转动式联接并且叉杆部(914)的外端面部设置为与弹簧(97)接触式联接,在叉杆部(914)上设置有滑动孔体并且叉杆部(914)的滑动孔体设置为与摆动拨叉(7)联接,盘部(911)设置为圆形轮状体并且驱动杆部(912)设置为T字形棒状体,叉杆部(914)设置为U字形条状体并且驱动杆部(912)的中心线和叉杆部(914)的中心线设置为呈相互垂直分布,齿形体(913)设置为锯齿,
摆动拨叉(7)设置为第一摆动拨叉部(71)、第二摆动拨叉部(72)、第三摆动拨叉部(73)和第四摆动拨叉部(74)并且第一摆动拨叉部(71)、第二摆动拨叉部(72)、第三摆动拨叉部(73)和第四摆动拨叉部(74)分别设置为包含有杆头部(75)和叉口部(76),杆头部(75)的内端头设置为与叉口部(76)的横部联接并且在杆头部(75)的侧面部设置有凸缘体(77),杆头部(75)设置为与摆动拨盘(91)滑动式联接并且叉口部(76)的竖部设置为与摆动轴(5)联接,杆头部(75)设置为与弹簧(97)贯串式联接并且凸缘体(77)设置为与弹簧(97)接触式联接,杆头部(75)设置为T字形棒状体并且叉口部(76)设置为U字形条状体,凸缘体(77)设置为环形台状体,
摆动轴(5)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摆动轴部(51)、第二摆动轴部(52)、第三摆动轴部(53)和第四摆动轴部(54)并且第一摆动轴部(51)的端头、第二摆动轴部(52)的端头、第三摆动轴部(53)的端头和第四摆动轴部(54)的端头设置为与摆动拨叉(7)联接,第一摆动轴部(51)、第二摆动轴部(52)、第三摆动轴部(53)和第四摆动轴部(54)分别设置为与上嵌入块(6)贯串式联接并且第一摆动轴部(51)、第二摆动轴部(52)、第三摆动轴部(53)和第四摆动轴部(54)分别设置为圆形杆状体,
上嵌入块(6)设置为包含有第一上嵌入块部(61)、第二上嵌入块部(62)、第三上嵌入块部(63)和第四上嵌入块部(64)并且第一上嵌入块部(61)、第二上嵌入块部(62)、第三上嵌入块部(63)和第四上嵌入块部(64)分别设置为与摆动轴(5)转动式联接,第一上嵌入块部(61)、第二上嵌入块部(62)、第三上嵌入块部(63)和第四上嵌入块部(64)分别设置为矩形筒状体并且第一上嵌入块部(61)的长度、第二上嵌入块部(62)的长度、第三上嵌入块部(63)的长度和第四上嵌入块部(64)的长度设置为呈系列化排列分布,
第一侧面板(95)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直板部(951)和第一曲钩部(952)并且第一直板部(95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一曲钩部(952)联接,在第一直板部(951)的上端头设置有第一透漏窗口体(953)并且第一透漏窗口体(953)设置为与摆动拨盘(91)联接,第一直板部(951)和第一曲钩部(952)分别设置为与座壳(2)联接并且第一直板部(951)的上端头外侧面部设置为与盖板(94)接触式联接,第一直板部(951)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第一曲钩部(952)设置为U字形槽状体,第一透漏窗口体(953)设置为矩形长条孔体并且第一透漏窗口体(953)设置为沿第一直板部(951)的横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第二侧面板(96)设置为包含有第二直板部(961)和第二曲钩部(962)并且第二直板部(96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二曲钩部(962)联接,在第二直板部(961)的下端头设置有第二透漏窗口体(963)并且第二透漏窗口体(963)设置为与座壳(2)容纳式联接,第二直板部(961)和第二曲钩部(962)分别设置为与座壳(2)联接并且第二直板部(961)的上端头外侧面部设置为与盖板(94)接触式联接,第二直板部(961)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第二曲钩部(962)设置为U字形槽状体,第二透漏窗口体(963)设置为矩形长条孔体并且第二透漏窗口体(963)设置为沿第二直板部(961)的横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提手(92)设置为P字形杆状体并且提手(92)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座壳(2)联接,提手(92)设置为与压紧螺母(93)螺纹式联接并且提手(92)设置为与盖板(94)贯串式联接,
压紧螺母(93)设置为六角螺母并且压紧螺母(93)设置为与提手(92)螺纹式联接,压紧螺母(93)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盖板(94)接触式联接,
盖板(94)设置为[字形片状体并且在盖板(94)上设置有通孔体,盖板(94)的通孔体设置为与提手(92)联接并且盖板(94)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压紧螺母(93)接触式联接,盖板(94)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座壳(2)接触式联接并且盖板(94)的下端端面边缘部设置为与第一侧面板(95)和第二侧面板(96)接触式联接,
座壳(2)与下转动轴(3)、下嵌入块(4)、摆动轴(5)、上嵌入块(6)、摆动拨叉(7)、上转动轴(8)、摆动拨盘(91)和弹簧(97)设置为按照形成摆动夹口的方式分布并且座壳(2)、下转动轴(3)、下嵌入块(4)、摆动轴(5)、上嵌入块(6)、摆动拨叉(7)、上转动轴(8)、摆动拨盘(91)和弹簧(97)与第一侧面板(95)和第二侧面板(96)设置为按照侧面封闭方式分布,座壳(2)、下转动轴(3)、下嵌入块(4)、摆动轴(5)、上嵌入块(6)、摆动拨叉(7)、上转动轴(8)、摆动拨盘(91)、弹簧(97)、第一侧面板(95)和第二侧面板(96)与提手(92)、压紧螺母(93)和盖板(94)设置为按照端头固定的方式分布,座壳(2)的中心线、下转动轴(3)的中心线、上转动轴(8)的中心线、提手(92)的中心线、压紧螺母(93)的中心线和盖板(94)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一下嵌入块部(41)、第一摆动轴部(51)、第一上嵌入块部(61)、第一摆动拨叉部(71)、第一摆动拨盘部(915)和一个弹簧(97)设置为组成第一组摆动夹口部件,第二下嵌入块部(42)、第二摆动轴部(52)、第二上嵌入块部(62)、第二摆动拨叉部(72)、第二摆动拨盘部(916)和一个弹簧(97)设置为组成第二组摆动夹口部件,第三下嵌入块部(43)、第三摆动轴部(53)、第三上嵌入块部(63)、第三摆动拨叉部(73)、第三摆动拨盘部(917)和一个弹簧(97)设置为组成第三组摆动夹口部件,第四下嵌入块部(44)、第四摆动轴部(54)、第四上嵌入块部(64)、第四摆动拨叉部(74)、第四摆动拨盘部(918)和一个弹簧(97)设置为组成第四组摆动夹口部件,第二直板部(961)和第一直板部(951)分别设置为与第一侧片部(23)和第二侧片部(24)接触式联接,第二曲钩部(962)和第一曲钩部(952)分别设置为与底板部(21)联接,第二透漏窗口体(963)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支腿块部(25)和第二支腿块部(26)联接,第一透漏窗口体(953)设置为与驱动杆部(912)联接,第一上嵌入块部(61)设置为与第一摆动轴部(51)联接,第二上嵌入块部(62)设置为与第二摆动轴部(52)联接,第三上嵌入块部(63)设置为与第三摆动轴部(53)联接,第四上嵌入块部(64)设置为与第四摆动轴部(54)联接,第一摆动轴部(51)设置为与第一摆动拨叉部(71)联接,第二摆动轴部(52)设置为与第二摆动拨叉部(72)联接,第三摆动轴部(53)设置为与第三摆动拨叉部(73)联接,第四摆动轴部(54)设置为与第四摆动拨叉部(74)联接,第一摆动拨叉部(71)设置为与第一摆动拨盘部(915)联接,第二摆动拨叉部(72)设置为与第二摆动拨盘部(916)联接,第三摆动拨叉部(73)设置为与第三摆动拨盘部(917)联接,第四摆动拨叉部(74)设置为与第四摆动拨盘部(918)联接,第一摆动轴部(51)、第二摆动轴部(52)、第三摆动轴部(53)和第四摆动轴部(54)分别设置为与叉口部(76)联接,杆头部(75)设置为与叉杆部(914)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又工机械工具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又工机械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642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