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过热蒸汽提高锅炉热风温度的外接式蒸预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17763.9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4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强;陈国忠;朱昌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荆州旺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L15/04 | 分类号: | F23L15/04;F28D7/10;F23J15/06;F22G7/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 代理人: | 刘晓阳 |
地址: | 43403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过热 蒸汽 提高 锅炉 热风 温度 外接 式蒸预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过热蒸汽提高锅炉热风温度的外接式蒸预器,包括位于烟道内的过热器和空气预热器,其特征是过热器输入管接自锅炉汽包,过热器输出管部位设有疏水器,从疏水器起分两路输出,一路进疏水集箱,另一路接入蒸预器;同时,把空气预热器输出管通过蒸预器之后再输送到锅炉进风,使一次风温得到进一步加热;从蒸预器输出的蒸汽管接入供气母管。利用过热蒸汽通过疏水管外接一独立蒸预器,把过剩蒸汽热量转换给一次风,从而提高一次风温度,改善锅炉燃烧条件,大幅提升燃烬度,在不需要自身能耗前提下,既满足外供蒸汽要求,又提高了锅炉效率,结构简单,风道参数不受影响,和整个系统连网易控,节能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力发电节能技术,尤其是一种利用过热蒸汽提高锅炉热风温度的外接式蒸预器系统。
背景技术
使用锅炉的火力发电厂系统中,从锅炉汽包输出的蒸汽一般为3.2MPa,在经过热器后温度达到420℃左右,提供给汽轮机,在保证汽轮机正常供气前提下,向供气母管外输的蒸汽一般是汽轮机1、2抽蒸汽,而实际上供气母管外卖的蒸汽只要0.8MPa、300℃就完全满足使用要求,然而过热器的蒸汽温度一般都在400℃左右,利用过热器疏水管少量蒸汽加热提高锅炉进风温度,然后再输入供热管,在现有锅炉发电系统中在这一方面的能量利用几乎空白。不仅如此,在实际锅炉发电系统中,为了提高一次性风或二次风温度,往往设置内置蒸预器,这些蒸预器不仅安装在高压部位,而且自身还需要耗能。
值得注意的是,锅炉进风温度与能耗存在着必然联系,在保证含氧量的条件下,高进风温度可以改善燃烧条件,对一次风进行加温便是实例,提高进风温度可以提高燃烬度,从而提升锅炉整体工作效率。
还有,现行蒸预器一般使用在炉排垃圾炉,其途径一般取汽包上部或气轮机一次抽气的蒸汽,使用过冷却后的冷凝水进入疏水箱,再由疏水泵打至除氧器。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则改造工程量大,时间长,费用高,且在压力容器上施工,显然施工要求更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利用过热蒸汽提高锅炉热风温度的外接式蒸预器系统,它利用疏水后输至热网供热的温度差,对锅炉一次风进行再提温,外置结构简单,维护、控制方便。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利用过热蒸汽提高锅炉热风温度的外接式蒸预器系统,包括位于烟道内的过热器和空气预热器,其特征是过热器输入管接自锅炉汽包,过热器输出管部位设有疏水器,从过热器疏水管起分两路输出,一路进疏水集箱,另一路接入蒸预器;同时,把空气预热器输出管通过蒸预器之后再输送到锅炉进风,使一次风温得到进一步加热;从蒸预器输出的蒸汽管接入供气母管。
前述的利用过热蒸汽提高锅炉热风温度的外接式蒸预器系统中,作为优选,所述蒸预器是独立于其它换热系统之外的热交换装置。
前述的利用过热蒸汽提高锅炉热风温度的外接式蒸预器系统中,作为优选,所述空气预热器与一次风机相接。
前述的利用过热蒸汽提高锅炉热风温度的外接式蒸预器系统中,作为优选,在蒸预器的蒸汽输入管和输出管、空气输入管和输出管部位均设有压力计和温度计。
前述的利用过热蒸汽提高锅炉热风温度的外接式蒸预器系统中,作为优选,所述蒸预器包括与主风管连为一体的直管式蒸汽、空气换热装置。
前述的利用过热蒸汽提高锅炉热风温度的外接式蒸预器系统中,作为优选,所述直管式蒸汽、空气换热装置包括围成一周的换热蒸汽支管,换热蒸汽支管所围成的内径与主风管外径相等;且换热蒸汽支管长度段被管状汽包室包覆并与主风管连接成一体。
前述的利用过热蒸汽提高锅炉热风温度的外接式蒸预器系统中,作为优选,所述换热蒸汽支管朝所围成一周的圆中心方向设有翅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荆州旺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未经荆州旺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77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