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束焊接束流垂直度验证及找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26693.3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06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程立;彭涛;张校宇;卿颖;李晓伟;朱思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T1/29 | 分类号: | G01T1/29;G01B5/252;G01B5/245;B23K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韦海英 |
地址: | 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四川)自***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束 焊接 垂直 验证 方法 | ||
1.一种电子束(1)焊接束流垂直度验证及找正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零件尺寸、结构以及电子束(1)的可达性,确定焊接时零件的翻转角度以及电子束(1)的工作距离;
S2:制备L形试片(2)并在L形试片(2)表面镌刻刻度线(3),然后将两个L形试片(2)装夹在工装(4)内;
S3:先取两个L形试片(2)进行焊接,得出一个电子束(1)焊接参数,该电子束(1)焊接参数要求两个L形试片(2)的正反面焊缝成形良好,然后换第二组的两个L形试片(2),在第一层L形试片(2)上对中靠近边缘的第一条刻度线(3)进行焊接;
S4:从第二层L形试片(2)反面焊缝判断出电子束(1)的倾斜方向然后进行测量,测量时以焊缝左侧相邻刻度线(3)为基准,沿横向刻度线(3)方向进行测量,焊缝左侧距离相邻刻度线(3)的宽度为W1,焊缝右侧距离相邻刻度线(3)的宽度为W2,相邻刻度线(3)距离为S;则焊缝中心偏差值OY1的计算公式为:
W1:焊缝左侧距离相邻刻度线(3)的宽度;
W2:焊缝右侧距离相邻刻度线(3)的宽度;
S:L形试片(2)上相邻刻度线(3)的间距;
再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出第一层L形试片(2)的偏差值OY2,所述OY2的计算公式为:
OY1:焊缝中心偏差值;
D1:电子束(1)与第一层L形试片(2)底面的间距;
D2:偏转线圈(5)中心与电子束(1)出口的间距;
D3:第一层L形试片(2)底面与第二层L形试片(2)底面的间距;
S5:得知电子束(1)在第一层L形试片(2)上向Y轴正方向的偏差值OY2后,在第一层L形试片(2)上进行修正并验证修正值:
S5-1:在第一层L形试片(2)上下小束流打出一个斑点,调观察屏幕上的参照十字线,使参照十字线交叉点位于斑点中心;
S5-2:移动机械轴Y,向Y轴负方向移动偏差值OY2,然后将参照十字线交叉点调整回到束斑中心;
S5-3:打开偏转线圈(5)并下小束流,通过调节偏转线圈(5)Y方向参数使束斑与参照十字线交叉点重合;
S5-4:得到一个偏转线圈(5)的参数,在设定好此参数后将电子束(1)对中第一层L形试片(2)靠边缘第三根刻度线(3)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测量两个L形试片(2)的对中效果;
S6:在L形试片(2)上验证完修正值后,在模拟真实零件轮廓的模拟件上进行验证,模拟件焊接前,在对接面两侧处镌刻刻度线(3),焊接完成后以刻度线(3)为参考观察并测量焊缝是否偏离对接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束(1)焊接束流垂直度验证及找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刻度线(3)包括多组设置在L形试片(2)正反面并与电子束(1)运动轨迹平行的平行刻线(31)以及设置在L形试片(2)正反面并与运动轨迹垂直的垂直刻线(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束(1)焊接束流垂直度验证及找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L形试片(2)装夹时首先把工装(4)翻转,然后使用框式水平仪测量夹持面,通过调整旋转轴来保证夹持面与运动轴平行,调整完成后装夹L形试片(2),保证两个L形试片(2)在垂直焊接表面方向上的投影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束(1)焊接束流垂直度验证及找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对L形试片(2)进行焊接前,需在电子束(1)出口处加装隔磁筒,该隔磁筒由μ金属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束(1)焊接束流垂直度验证及找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测量时需使用放大镜来进行辅助,L形试片(2)的测量使用十倍带刻度的放大镜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发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669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