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工程建设与维护中的管线勘察装置与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27528.X | 申请日: | 2020-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1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陈旭;王智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诺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E01C23/09;E04G2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周超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雨***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工程 建设 维护 中的 管线 勘察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工程建设与维护中的管线勘察装置与方法,包括底板、成像系统和纠偏系统,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勘察箱,勘察箱内部的右侧设置有标记机构,勘察箱表面的右侧安装有显示屏,勘察箱右侧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纠偏警示灯,本发明涉及管线勘察技术领域。该适用于工程建设与维护中的管线勘察装置与方法,通过设置驱动组件带动转环和刀刃转动,并经过液压组件带动转环和刀刃上下运动,可以实现管线勘察的过程中,当遇到管线出现破损时,快速对地面进行切割标记,配合提取模块、控制模块、区域值模块、对比模块和数据连接模块,可以在移动该装置的过程中,避免路线偏移,实时进行路线纠偏,节省了管线勘察的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线勘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工程建设与维护中的管线勘察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建设输送油品、天然气和固体料浆的管道的工程。包括管道线路工程、站库工程和管道附属工程。管道工程在广义上还包括器材和设备供应。管道线路工程是用管子、管件、阀门等连接管道起点站、中间站和终点站,构成管道运输线路的工程,是管道工程的主体部分。管道工程是应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工程,既包括大量的一般性建筑和安装工程,也包括一些具有专业性的工程建筑、专业设备和施工技术。
现有的管道工程的相关人员,在移动管线勘察装置进行管线勘察时,在发现管线破损后需要人工进行标记,而且人工标记的位置不明显,影响后续管线维修的工作进度,同时管线勘察装置移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路线偏移,增加了管线勘察的时间,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工程建设与维护中的管线勘察装置与方法。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工程建设与维护中的管线勘察装置与方法,解决了现有的管道工程的相关人员,在发现管线破损后需要人工进行标记,标记的位置不明显,管线勘察装置移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路线偏移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适用于工程建设与维护中的管线勘察装置,包括底板、成像系统和纠偏系统,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勘察箱,所述勘察箱内部的右侧设置有标记机构,所述勘察箱表面的右侧安装有显示屏,所述勘察箱右侧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纠偏警示灯,所述勘察箱前后两侧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纠偏组件;
所述标记机构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环,且驱动组件的两侧均与勘察箱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转环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刀刃,所述驱动组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液压组件,且液压组件的顶部与勘察箱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
纠偏系统包括提取模块、控制模块、区域值模块、对比模块和数据连接模块,所述提取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区域值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区域值模块的输出端与对比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对比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勘察箱底部的右侧开设有与转环相适配的通槽,所述勘察箱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勘察箱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摄像组件。
优选的,所述成像系统包括摄像模块、中心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显示模块和供电模块,所述摄像模块的输出端与中心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心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传输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数据传输模块的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与摄像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勘察箱顶部的两侧均放置有顶盖,两个所述顶盖均采用卡槽固定。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自锁滚轮,且万向自锁滚轮在底板的底部对称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诺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诺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75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