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切组合物、提切剂及提切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1030.0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1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王茂功;孟先虎;彭洁;郝惠军;张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8/035 | 分类号: | C09K8/035;C07C233/38;C07C231/14;C07C231/02;C07C23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梁文惠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提切剂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切组合物、提切剂及提切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按重量份计,该提切组合物包括120~160份的己二酸、80~120份的二乙烯三胺以及250~350份的油酸。本申请的上述重量份的各单体形成的高分子缩聚物的交联密度,有助于充分抑制高分子缩聚物分子链间的滑动,增加其硬度和模量,使得该高分子缩聚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此外,该高分子缩聚该物中的长直链烷基可以通过缔合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当将上述高分子缩聚物用作油基钻井液体系的提切剂时,可提高油基钻井液体系的切力,从而增强其重晶石悬浮和携岩能力。且上述提切组合物配方简单,单体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提切组合物、提切剂及提切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目标不断向深层超深层和复杂地层迈进,高温高压深井、大斜度定向井、大位移水平井、超强水敏地层等各种复杂地层钻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点与事故复杂情况越来越多。油基钻井液具有水基钻井液无法比拟的优点,如高温稳定、渗透率恢复值高、润滑性好、对储层损害小,井壁稳定效果好、页岩抑制性强、密度适应范围广、高密度下性能稳定等,可大幅降低在复杂地层钻井过程中的井下复杂情况,并且钻井液可回收和反复使用,能够较好控制钻井液成本和钻井综合成本。因此,近些年油基钻井液技术在页岩气井与高温高压深井中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使用油水比较高的油基和全油基钻井液体系钻进水平井水平段时,由于钻井液体系切力性能低,造成重晶石沉降和钻屑携带困难,形成岩屑床等问题。提切剂作为油基钻井液的核心处理剂,其主要作用是提升钻井液体系切力,增强重晶石悬浮和携岩能力,弥补有机土增粘提切效能的不足。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主要集中于有机土、乳化剂和降滤失剂等油基钻井液核心处理剂的研究,对于提切剂的研究较少,商品化的提切剂产品更少,且性能还不能满足现场实际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切组合物、提切剂及提切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钻井液体系切力性能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提切组合物,按重量份计,该提切组合物包括:120~160份的己二酸、80~120份的二乙烯三胺以及250~350份的油酸。
进一步地,上述提切组合物还包括溶剂,优选溶剂为3#白油和碳酸丙烯酯的混合物,按重量份计,更优选3#白油为100~200份,优选碳酸丙烯酯为10~30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提切剂的制备方法,该提切剂采用前述提切组合物制备而成,该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使己二酸和二乙烯三胺发生第一次脱水缩合反应,得第一反应后体系;以及步骤S2,将第一反应后体系与油酸进行第二次脱水缩合反应,得提切剂。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2包括:对第二次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体系进行降温的过程,得第二反应后体系,降温的目标温度为100~130℃,优选为120℃;采用溶剂对第二反应后体系进行稀释的过程,得提切剂。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1中的第一次脱水缩合反应的温度为150~180℃,优选第一次脱水缩合反应的时间为4~7h。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2中的第二次脱水缩合反应的温度为150~180℃,优选第二次脱水缩合反应的时间为2~5h。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提切剂,该提切剂为前述任一种制备方法得到的提切剂。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提切剂的应用,该应用包括将提切剂用于油基钻井液体系,优选油基钻井液体系为柴油、白油或气制油基钻井液体系中的任意一种,优选油基钻井液体系的油水比在80:20~95:5范围内。
进一步地,上述油基钻井液体系的温度在200℃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10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