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水界面深度确定方法及防止生产井水窜的预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1436.9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3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朱桂良;刘中春;程倩;宋传真;张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7/04 | 分类号: | E21B47/04;E21B47/10;G06F30/20;G06F113/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张杰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水 界面 深度 确定 方法 防止 生产 井水 预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水界面深度确定方法及防止生产井水窜的预警方法。油水界面深度确定方法包括:基于水锥界面的压力平衡、裂缝型生产井的产油量方程、水锥高度和储集体厚度以及含水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裂缝宽度与储集体厚度之间的关系,构建裂缝型储集体顶部到裂缝型生产井下方的水锥顶部之间的距离与该生产井的含水率之间的关系模型;检测裂缝型生产井的含水率和储集体顶部距离地表的深度;根据测得的含水率,利用所述关系模型,确定储集体顶部到该生产井下方的水锥顶部之间的距离;根据储集体顶部距离地表的深度和储集体顶部到该生产井下方的水锥顶部之间的距离,确定该生产井的油水界面深度。该方法能够准确确定油水界面深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缝洞型油藏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钻遇裂缝型储集体生产井动态油水界面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缝洞型油藏大部分生产井钻遇奥陶系顶部完钻,缺少储层完整的测井数据及产液剖面测试数据,难以准确确定动态油水界面深度,而动态油水界面深度的确定对于生产井防止水窜措施的制定和开发调整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试图确定动态油水界面的方法主要包括测井法和经验公式法两大类。
测井法:基于储层完整的饱和度测井数据,利用含水饱和度来判别油水界面的方法。如:郭振彬,曹文丽,吴剑峰等利用测井资料和观察井油水界面资料综合确定了裂缝性油藏动态油水界面(郭振彬,曹文丽,吴剑峰.一种确定裂缝性油藏动态油水界面的综合方法.测井技术,1997,21(4):269~271)。
基于目的层深度的经验公式法:根据动静态资料确定生产井的动态油水界面,然后拟合确定动态油水界面的经验公式。如:郭分乔等综合利用静态和单井动态资料综合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并拟合得到了油水界面深度与目的层顶面深度的经验公式(郭分乔,宋付英,李远钦等.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确定方法探讨.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15:74~76)。
基于压力的经验公式法:运用原始地层压力和油层中部深度压力参数,推导地层油水界面深度的计算公式。如闫晓芳,邹伟宏,陈戈等通过对塔里木油田轮古13区块单井资料的分析,利用各井动静态资料确定了油水界面位置与油层压力的经验关系式(闫晓芳,邹伟宏,陈戈等.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油水界面计算方法—以塔里木油田轮古15区块为例.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5):67~69)。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利用测井法计算动态油水界面深度,需要完整的饱和度测井数据,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少进行测井,现场产液剖面数据也比较稀缺,因此通过饱和度测井和产液剖面测试难以对所有钻遇裂缝型生产井的动态油水界面深度进行确定。而经验公式法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区块,对未知区块则难以准确确定动态油水界面深度,而且经验公式中的某些特定的参数难以准确确定,从而影响了经验公式法的推广应用。
因此,现有的测井法和经验公式法,很难准确确定缝洞型油藏钻遇裂缝型储集体生产井动态油水界面的深度。有必要探索一种针对缝洞型油藏裂缝型生产井动态油水界面深度的确定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水界面深度确定方法及防止生产井水窜的预警方法,以准确确定裂缝型生产井的油水界面深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水界面深度确定方法,应用于裂缝型储集体生产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水锥界面的压力平衡、裂缝型生产井的产油量方程、水锥高度和储集体厚度以及含水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裂缝宽度与储集体厚度之间的关系,构建裂缝型储集体顶部到裂缝型生产井下方的水锥顶部之间的距离与该生产井的含水率之间的关系模型;检测裂缝型生产井的含水率和储集体顶部距离地表的深度;根据测得的含水率,利用所述关系模型,确定储集体顶部到该生产井下方的水锥顶部之间的距离;根据储集体顶部距离地表的深度和储集体顶部到该生产井下方的水锥顶部之间的距离,确定该生产井的油水界面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14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