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与多元负荷价值匹配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1489.0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4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孙勇;李宝聚;李振元;王尧;吕项羽;李德鑫;刘畅;王熙;张海锋;庄冠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G06Q10/06;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曹鹏飞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多元 负荷 价值 匹配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与多元负荷价值匹配方法及系统,通过获取预设时段第一区域内的新能源发电功率数据及负荷数据,并获取所述预设时段内多个第二区域新能源发电功率数据及负荷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变分自编码器生成关于新能源与负荷的生成场景,得到场景生成数据,再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模型训练,得到各个区域内的训练生成新能源发电功率数据及负荷数据;计算新能源与负荷匹配度,选出匹配度最大的第一区域与对应的第二区域的就近消纳能力方案。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源荷概率分布规律分析,能够提高新能源就近消纳能力,达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新能源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发电和电力系统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与多元负荷价值匹配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迅猛,风电、光伏装机均已成为了世界第一。为了能够积极推进电力市场的建设,逐渐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和交易策略。但是能源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能源供应的日益减少和节能减排约束不断提高,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趋势越来越迅猛。面对有些区域新能源弃电率不断增加的情况,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不仅要在电力系统内部挖掘新能源消纳的潜力,还需要开展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实现多维度协同消纳新能源。通过合理规范电力市场交易,深化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建设,逐渐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和交易策略,进而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
面对负荷数据的不确定性,迫切的需要挖掘负荷数据的特性,如何有效进行概率建模已经刻不容缓。同时面对新能源消纳不足的当前形势,如何高效、准确、自动的实现对新能源的消纳,实现新能源和多元负荷的价值匹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在此强大需求推动下,相关技术和产品必将得到日臻完善以实现快速增长,对整个国家和区域节能减排起到重大意义。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0571862A发明专利《一种光伏电站与电力负荷的时序匹配度分析方法及系统》,具有两点不足:(1)该系统的只做到收集历史负荷数据和简单的计算数据,缺点就是如果数据比较异常,将无法收集并计算到,无法学习数据的特征,只达到简单的收集和计算,并不能深度的挖掘数据的特点,分析数据之间的概率分布规律。(2)该系统的只计算了各时间段的匹配度就结束了,并没有进行下一步的用途说明,难以应用到实际的用途上。
因此,针对新能源场站出力和多元负荷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设计一个新能源场站出力和多元负荷的价值匹配系统或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至少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的新能源与多元负荷价值匹配系统方法及系统,可以实现选择最优的新能源与负荷的就近消纳方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能源与多元负荷价值匹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获取预设时段第一区域内的新能源发电功率数据及负荷数据,并获取所述预设时段内多个第二区域新能源发电功率数据及负荷数据,进行预处理;所述第二区域为具有消纳第一区域新能源潜力的区域;
S20、将预处理后的第一区域内的新能源发电功率数据及负荷数据、多个第二区域的的新能源发电功率数据及负荷数据,通过变分自编码器生成关于新能源与负荷的生成场景,得到场景生成数据,再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模型训练,得到第一区域内的训练生成新能源发电功率数据及负荷数据、多个第二区域的训练生成新能源发电功率数据及负荷数据;
S30、根据各个区域的训练生成新能源出力数据及负荷数据,计算新能源与负荷匹配度,选出匹配度最大的两个区域之间的就近消纳能力方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包括:
1)数据编码:通过编码器将无标签的新能源出力数据及负荷数据降维成一组特征向量,再进行模型的拟合过程;
2)数据解码:通过解码器将编码器中的一组特征向量再还原成输入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14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